第二章 飘浮的神灵(第22/55页)
在流传至今的义和团的史料中,出现最多的“神”大约有四类:一、佛道教及其民间教门崇拜的佛祖神仙,如释迦、弥勒、菩萨、观音、济公、玉皇大帝、洪钧老祖、张天师、元始天尊、金刀圣母等;二、唱本戏剧中的英雄豪杰,如刘金定、樊梨花、鲁智深、武松、孙悟空、猪八戒、黄天霸等;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姜子牙、孔子、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岳飞等;四、自然神和自创神,如天地日月、雨雪星辰等。
以上诸神几乎包括了中国农民所信奉的“神”的各种类型,天上地下、各朝各代、鬼魂幽灵、神话传说,甚至当代人物,都集合在义和团的旗帜下,成为帝国农民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泉。而令人惊诧的是,这些帝国农民自己指定的“诸神”居然能够融洽和睦地并存在于一个集体之中。
《凌霄一士随笔》言:“义和团诸坛所供之神,又有供纪小唐者,则小说之年羹尧。”纪小唐,小说《升仙传》中的主要人物,为“济小唐”,而《儿女英雄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为“纪献唐”,学界和民间都认为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当时的帝国官员年羹尧。帝国的农民们把两部小说中的人物给弄混淆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跪拜。尤为离奇的是,在义和团所供奉的“神”中,竟然还有帝国的官吏——“祁相国”。“祁相国”,指山西人祁文瑞。祁文瑞,清代道光年间的军机大臣。鸦片战争中国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时候,他是一个坚决的反对者。被义和团同时供奉为“神”的还有帝国军队的军官李秉衡,此人曾经当过山东巡抚,和毓贤一样,也是一个坚定的“反洋派”,杀起洋人来气贯长虹。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一律有激烈的“平倭之举”,这是帝国的农民们把他们统统列入“神”谱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历史中,除了特殊时期内的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例外,中国人信奉的“神”基本上都不是当代活着的人。即使是对自称为“神”的当朝皇帝,帝国的农民们也从来没有把他当成过“神”,他们甚至一生都不可能见到他。帝国农民对当朝皇帝的心理仅仅是惧怕,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冷漠态度。从没有哪一个中国农民在家中供奉正在掌权的皇帝。义和团们把活着的人尊为“神”,定是受了当时帝国政治气候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帝国的农民在指定自己的“神”的时候有多么随意。
中国人虽然供奉“神”,但他们的供奉却并不郑重——中国人的潇洒幽默、胆大包天在这里显得淋漓尽致。玉皇大帝是一个温和的君主,是中国“神”中的“诸神之最”。但是,在中国人的心中,玉皇大帝长得很胖,虽然是个男性但女性的特征十分明显。他永远坐着,没有人见过他走动,遇到危机的时候只能戏子般地细声细气地叹一口气,把眉头微微地皱起来。他常常受到小妖魔们的嘲弄,一只来自人间的猴子就把他的家给砸了,他居然一点办法也没有。中国人对叫做狐狸的动物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认为这种动物是不能得罪的,因为所有的狐狸都是精灵,而且“法力”高强。中国百姓供奉狐狸的牌位叫做“敬狐仙”。所有的“狐仙”都是女性,而且是性情放荡姿色诱人的美女。中国人一向对这个美女怀有复杂矛盾的心情:希望自己遇到并且和她温存一番,但是又怕被她纠缠不休甚至被她“吸干了阳气”变成悲惨的流浪鬼魂。龙在中国人心里应该是最神圣的东西了,中国人自称是龙的后代,而且龙还管理着气候,无论闹水灾的时候还是求雨的时候,龙王都是最受尊重的“神”。但是,几乎所有的龙——无论在中国百姓的民间传说中还是在中国文人的文学故事中——其品质都有一点问题,不是说话不算话就是无缘无故地发怒。龙王衰老、暴躁而愚蠢,龙子龙孙们个个都是花花公子。龙虽然可以翻江倒海,但最后还是常被一个来自人间的普通农民子弟打败,这个英雄抡着有着奇怪名称的中国民间兵器剥下几片龙鳞,于是龙就一瘸一拐地逃跑了。中国的每条河都有一个“河神”,“河神庙”是中国乡村中最常见的小庙之一。小庙里往往供奉着一尊泥像——一个戴着官帽子的绿色脸庞的中年男人,他就是河神,名叫“河伯”。中国人认为这个“神”很好色,每年要求人间供奉给他女孩子,具体地说,就是祭祀的时候,把一个女孩子扔到河里去,不然河水就会泛滥。河伯的这个要求最后弄得中国人忍无可忍,因为每一户人家都可能有一个女孩子,于是,中国人派了一个水性好武艺高的人去把河神打败了。在中国的南方,农民们索性给河神配了一个夫人,叫做河奶奶,小庙里河奶奶的塑像看上去有点凶恶,至少从形象上看,是个醋意很大的老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