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38/58页)
一个当朝重臣和一个“基层”主事密谈了什么,史书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接下来的历史事件是:康有为不但留了下来,而且在第二天,光绪皇帝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奏折:《请召对康有为片》——请皇帝召见康有为“垂问国事”,并且请皇帝授予康有为适当的官衔,代表帝国到瑞士去参加一个国际和平会议,因为康有为“学问淹长,才气豪迈,熟谙西法,具有肝胆”。这是第一个正式向皇帝推荐康有为的奏折,在康有为的人生中极其重要。写这个奏折的人是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谁都会想到高燮的奏折是在翁同龢的授意下写的。当奏折递上去的时候,翁同龢及时在光绪皇帝面前把康有为推荐了一番。结果是必然的了,光绪皇帝表示要亲自召见康有为,命令总理衙门安排一下。
突然的变化,令康有为激动万分。他多年等待的时刻终于突然来到了。
但是,总理衙门的通知一直没有下来。总理衙门说他们要“研究研究”。
在帝国当时的政权结构中,坐在满族贵族系列中最高地位上的恭亲王奕訢,不但是六朝元老级重臣,而且还是慈禧最信任的人,为“后党”的首领,权力之大无人能比。恭亲王是总理衙门的大臣,对于皇帝要召见康有为一事,他和礼部尚书许应■表示坚决反对,尽管翁同龢从中极力周旋,奕訢就是不安排。他的理由是:“本朝法律,非四品以上之官,皇上不能召见,免失身份。今康有为区区小臣,皇上若欲有所问,可令大臣传语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
无奈的光绪皇帝命总理衙门大臣召见康有为问话。
召见的“降格”令康有为极其失望和愤怒。
正是春节。京城内外爆竹劈劈啪啪地响着,人们身穿干净的长袍马褂,见面拱手就说:您吉祥!
正月初三那天,西历1898年1月24日,下午3时正,心中鼓动着千种念头万种欲望的康有为阴沉着脸走进了帝国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帝国最高的外交机构。这个机构设立于1861年初,是英国人于鸦片战争获胜后强迫中华帝国设立的。英国人认为,世界发展到今天,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帝国居然没有外交部,简直不可思议。当洋人们有涉及对外关系的事务需要和帝国政府“协商”的时候,即使是要威胁和勒索,都不知道该找谁去说,真是一件很麻烦很荒唐的事。总理衙门设立后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帝国的外交事务,派出大使,管理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和派遣留学生等;同时,这个机构还管理着中国的第一所外国语“学院”——同文馆。光绪让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问话”,可见,连皇帝也把帝国的知识分子与洋人们联系在一起了。
西花厅,总理衙门的贵宾室,一向用做接见外国大使。区区小臣能和帝国要臣们平起平座,至少是总理衙门设立以来的第一次。这就是斗争的结果。走进了这个华丽的客厅,康有为看见五位帝国的大员正在等候他。他们是:北洋大臣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翁同龢、兵部尚书荣禄、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
问话一开始就没有客套的语言。掌握着京畿军权的荣禄首先问:祖宗的成法不能改变,这一点你听说过吗?荣禄是此时朝野上下慈禧的绝对心腹。
康有为答:所谓祖宗的成法,是用来治理和保卫祖宗之地的,现在连祖宗之地都快守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的成法?再说,所谓成法,应该因时制宜。比如祖宗的成法中只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哪里有总理衙门?要说变法,仅凭这一条,各位已经变了。
本来对康有为不怎么了解的荣禄,立即对这个狂妄的文人产生了仇恨。康有为这样一句自以为机智的回答几乎在瞬间便决定了他凶险的未来。
廖寿恒对康有为的“变革”不是很了解,他没有敌意地问:你说要变法,怎么变?
康有为明确地答:宜变法律,官制为先。可以请个洋人,加上我,一起商量修改法律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六部就要彻底地变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