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37/58页)
康有为至死都是最坚决的“保皇派”,他“无限忠于”的感人事迹之所以被历史的书页埋没,是因为后人觉得他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封建势力的掘墓人”。
无论如何,康有为在寒冷的如舟小室中顽强地再次给皇帝写信了。他向皇上提出建议,主张中国和英国、日本两国“结成联盟”——旅顺城内中国百姓的血迹未干,写出这样的文字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经过对诸位帝国主义的反复比较,康有为得出了要“联英日以拒德俄”的结论。康有为绝对揣摩过皇上的心思,因为,帝国主义们被各种利益驱使现在已经基本上分成两个集团:一个是德、俄、法集团,与慈禧的“后党”关系密切,尤其是“洋务派”的那伙人,包括李鸿章、刘坤一等要员,对俄国犹为亲近;另一个集团是英、日、美,这三个国家向光绪的“帝党”表示友好,特别是积极“支持”中国的变革。康有为认为,“日本与中国唇齿相依,德、俄得东方,于日本不利”,况且,“日本欲奋扬威武而受德俄之挟制,日本必恨德俄”,所以,日本人说的是“真情也”,英国则是“真救人之国也”。
在康有为所有的“上书”中,最著名的是《上清帝第五书》。其中他为皇上指明了三条救国之路,即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向俄国和日本学习——康有为划分阵线的思维到这里又乱了——“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中策是“大集群才而变政”。康有为的“群才”不是指民间圣贤,而是指六部九卿各大臣,要知道康有为大小也是政府官员之一了。下策是“听任疆臣各自变法”,意思是皇上放权,让各个省的官员自己去进行变革实践。康有为最后说:推行上策,国家可以富强;推行中策,能够维持局面;推行下策,国家仅仅不至于灭亡。如果“三策”都不推行的话,国家肯定就完了,到时候皇上就是想当个安稳的普通百姓都不可能了。9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戊戌变法》(二)第195页。)
信写完了,请工部代呈,但工部尚书淞■认为康信有“偏激之词”,于是扣压下来。后来,这封信的内容被登在了上海的报纸上,“展阅一周,言有过于痛哭者。”
康有为彻底体会到什么叫做“宫深帝远”了。在经过几个晚上的痛苦失眠后,他终于决定离开北京回老家去,他不干了——如果那一年康有为真的这样走了,中华帝国的那段历史将平淡无奇。可是,当他已经把行李装上车时,突然有人告诉他,一位大官员到了南海会馆的门口,并且指名道姓地要见他。康有为顿时愣住。
来到米市胡同南海会馆的人名叫翁同龢。
中华帝国1898年的惊险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翁同龢,皇帝的老师,江苏苏州府常熟人。父亲翁心存咸丰时为朝廷宰相,同治时为皇帝的老师。名门并不一定出纨绔,翁同龢27岁一举中了状元。“状元”是数十万读书人中独占鳌头的无上荣耀。中国明清两朝,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非状元不能做宰相。翁同龢官运亨通,真就做了宰相,并且当上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家父子二人,一个是咸丰、同治朝的宰相和皇帝的老师,一个是同治、光绪朝的宰相和皇帝的老师,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更奇特的是,翁同龢哥哥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在同治年间又中了状元,一时间国人盛传贫寒的常熟翁家的茅草屋肯定是盖在了龙脉上。宋明以来,中国开始重文轻武,武官有多大的功劳也顶多做到将军元帅,文官却可以入阁拜相,甚至成为皇帝的老师,得到的宠荣无以复加。1898年的翁同龢任协办大学士,是掌握帝国外交大权的总理大臣,还是掌握帝国财政权力的户部尚书,同时还是军机大臣,地位几乎仅在皇帝之下,首辅之尊,权势熏天,一举一动,满朝注目。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师傅,就必然是“帝党”之首。为了皇帝的利益,他不顾身份亲自跑到米市胡同拦住康有为的车,目的仅仅是一个:劝康有为留下来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