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第18/27页)
但是,左路军的行进方向不是在向右路军靠拢,而是越走离右路军越远。此时的张国焘仍在试图自阿坝向西,进入甘肃和青海交界的边远地区。
张国焘表现出的动摇严重威胁着红军的整体行动计划。
八月二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举行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陈昌浩、凯丰、邓发,列席会议的有徐向前、李富春、林彪、聂荣臻、李先念。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因在左路军没有到会。叶剑英因在右路军先头部队,彭德怀因跟随担任后卫的第三军团也没有到会。周恩来因病缺席。会议再次强调了迅速占领甘南洮河流域的战役计划,特别指出“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物资匮乏,难以保障大军长期驻守。同时,一旦敌人在黄河东岸布防起拦截线,红军将被困于其中,前后左右都将难于伸展。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决定明确了一个重要原则:以右路军为北进主力,左路军作为战略预备队迅速东出跟进。会议要求“全体党员与红色指战员,以布尔什维克的坚定,以工农红军特有的英勇,团结在中央的路线之下歼灭敌人,实现赤化川陕甘,而为苏维埃中国确立巩固不拔之基础”。
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右路红军离开毛儿盖,陆续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松潘大草地。
松潘大草地,位于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南北绵延约两百公里,东西最宽处约一百公里,是一片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湿地。
如果之前能够按时发动计划中的松潘战役,近十万红军本可以避免进入这片犹如巨大陷阱的草地。
无论是红一方面军还是红四方面军,自离开苏区开始长征以来,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但就自然环境之恶劣而言,以松潘大草地为最。
四团再次成为整个红军的先遣部队。
四团出发前,杨成武被毛泽东叫到了毛儿盖。
毛泽东对杨成武说:“这一次你们红四团还是先头团。必须从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四团的各项准备工作:粮食、衣服、向导……毛泽东告诉杨成武,克服困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把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向官兵们讲清楚,把为什么要过草地北上也向官兵们讲清楚。“只要同志们明确这些,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挡得住红军”。杨成武走的时候,毛泽东让警卫人员把自己的晚饭——六个鸡蛋大小的青稞馒头——端出来送给了杨成武。毛泽东最后嘱咐杨成武:“必须多做一些‘由此前进’并附有箭头的路标,每逢岔路,插上一个,要插得牢些,好让后面的部队跟着路标顺利穿过草地。”
四团找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藏族老人作向导,专门安排了八个战士轮流用担架抬着他。
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早晨,在穿过一条无名山谷后,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进入了松潘大草地。
在大草地的边缘,杨成武举起望远镜看去,心情骤然紧张起来:大草地野草丛生,水流交错,水草上雾气缭绕,天地间苍茫无边,人一旦置身其中根本无法分辨方向。没有树木,没有石头,几乎没有干燥坚硬的地面,只有长在沼泽上的一丛丛几尺高的乱草。黑色的积水散发着腐味,草丛下是无法预测的泥潭,脚踩在上面软软的,若是一不小心下脚过猛,就会陷下去直至被淹没。
六十多岁的藏族向导用生硬的汉语说:“往北,只能从这里走。”
看着杨成武一脸的难以置信,藏族向导详细地解释说:“要拣最密的草根走,一个跟着一个。我就这样走过,走了几天几夜才出了草地。草地里的水是淤黑的,有毒,喝了肚子发胀,还会死。如果脚被划破了,伤口被水一泡就会溃烂。”杨成武和黄开湘立即制定了一条纪律,要求部队一个一个地传下去:除了河水和雨水,不准喝也不准用草窝里的水。
四团进入松潘大草地的第一天,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发出的电报是:
聂抄转周、徐、陈:
一、二师于十七时到达腊子塘露营。
二、由毛到腊约八十里,路平好走,途中无人烟,须过五次河,有三次无桥。因天雨,水深及流速均正在增加,此刻水深约七十生的[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