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第17/24页)

(丙)我军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不顾一切困难,取得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但在遇特殊情况使我们暂时无法直达岷江上游时,则以大、小金川流域为临时立足之地,争取在以后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

(丁)取得懋功及小金川流域是关系全局的枢纽。各兵团首长必须向全体指战员指出其意义,鼓动全军以最大的勇猛果敢,机动迅速,完成战斗任务,以顽强意志克服粮食与地形的困难。此时,政治工作须特别努力。

中央及军委

六月八日

夹金山主峰海拔四千二百六十米。当地的一位老者说:这座雪山是一座神山,如果事先不向神祷告,贸然上山是会受到惩罚的。红军官兵们说:红军就是神仙。

年轻的红军官兵坚定而乐观地确信,在雪山前面不远的地方,他们一定能见到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两支红军部队一旦会合,革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央红军离开天全、芦山的那一天,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再次脱离队伍独自向东佯装主力行军。而蒋介石接着就认定这支行进的部队就是中央红军的主力,他无法想象中央红军会选择翻越大雪山——蒋介石知道毛泽东急于与徐向前的部队会合,但是他没有想到毛泽东的心情竟是如此急迫。

蒋介石飞抵成都,召开了川军高级将领会议。

之前,薛岳向蒋介石建议,中央军不要急于进川,因为四川境内此时已有十万红军,刘湘想保四川肯定是保不住了,四川早晚是中央军的,让刘湘去与十万红军作战,正好可以彻底削弱川军的实力。薛岳甚至还建议把黔军也调到四川来,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中央军对贵州的守备,还可以让川、贵两省的军队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互相制约。薛岳告诉蒋介石,川军中目前普遍奉行刘文辉的“十六字方针”,即“只守不攻,尚稳不追,保存实力,避开野战”。蒋介石不禁怒火中烧。当时,四川军阀的部队已达到了六个军、二十七个师、一百一十九个旅、三百四十个团,这一兵力已占当时全中国国民党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四川全省一年财政收入约六千七百万元,而军费支出竟然就占了六千万元,军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从这一比例上看,四川全省可谓“全民皆兵”,所有的经济活动只为养活军队。但是,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后,连续突破了川军的金沙江、大渡河防线,致使国民党各军都对川军的战斗能力和政治忠诚产生了巨大怀疑。尽管川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对薛岳说:“虽然朱德当年曾在我手下干过,但我反共的立场是坚定的。”但是,他的部队却在天全、宝兴、芦山一线阻截中央红军的战斗中节节败退,致使蒋介石一再慨叹“剿匪前途良堪浩叹”!

但是,蒋介石在成都会议上还是表现出了克制。他对川军高级将领们讲了很长的一段话,依旧是军事教官循循善诱的口吻——他喜欢国民党军的军官们永远称呼他为“校长”。蒋介石认为目前四川的情形,“若与三年以前江西比较,实在是要好得多了”。只是官兵们“对于作战最要紧的协同动作实在差一点”。现在,最重要的是必须“踞匪紧围”:“我们一定要有得力的部队穷其所住,加紧追剿,使匪军不得稍舒喘息,亦不使他有一刻工夫得以停止下来,做他补充整理和诱胁民众的工作。如此,则残余的匪众久在疲困饥饿疾苦之中,便自然要一天一天减少下来,很容易被我们消灭”。蒋介石提醒川军将领一定要注意红军的战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声东击西,以迂为直,专用一些诡谲飘忽的计术来欺骗我们”。而我们“总是因为疏忽大意,中了他的诡计而受了损失”。因此对付红军必须要“研究透彻,观察明确,就运用他的战术,来剿灭他”。蒋介石还要求川军仿照红军的训练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战斗力:“他们最注意训练连排长,对于一般的匪兵,他们也都能因其所长而编为特种队伍,例如专门的观察手、射击手、冲锋队、侦探队等等,施以专门的训练,用以担负各种特殊的任务。最近还选出长于游泳的官兵编为抢船队。诸如此类,总是按照实际的需要,使每个士兵都能发挥个人的特长,以增加整个的战斗力。”接下来,蒋介石讲的话就更不像是国军的“校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