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夜郎之月(第5/20页)
中央红军到达遵义后,整个遵义城立即成了各种标语口号的海洋。
“红军为土地革命而战!”
“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
“欢迎白军弟兄拖枪过来当红军!”
“打倒蒋介石,工农坐江山!”
在遵义的玉皇庙前写标语的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女红军,她手提墨桶站在板凳上,在山门两侧分别写了“白军兄弟不打红军,北上抗日去”和“只有苏维埃才可以救中国”两条标语。年轻的女红军字写得好,写字的样子也好,百姓们一路跟着她观看啧啧称奇,因为他们从没见过世上有这样好看的女兵。更能吸引百姓的是红军宣传队的文艺演出。红军总政治部和各军团的宣传队轮番上阵,为演出搭起的台子上夜夜汽灯明亮。红军演出了活报剧《打倒军阀王家烈》。剧中的王家烈抓兵派款无恶不作,后来红军来了,带领“干人”们把他活捉了。女红军王泉媛被要求扮演王家烈,因为大家认为她模样长得狠。王泉媛很不愿意,但是为了革命还是执行了命令,并且竟然演得很生动,惹得台下响起一片“打倒王家烈”的口号声。青年学生们最喜欢的还是女红军教他们唱的革命歌曲,在那几天里,遵义满城都是“轰、轰、轰,我们是开路先锋”的歌声。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了!成立的过程几乎和在瑞金建立苏维埃国家时一样。大会召开的消息早几天就在民众中传开了,有谣言说到时候会场四周会架起机关枪,要把参加会的人全都打死。但是,到了开会的那一天,会场四周到处是红旗和标语,红军官兵们穿得很干净坐在会场上歌声震天。博古、毛泽东、朱德、陈云等共产党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央红军的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坐成一排。大会由博古主持,毛泽东和朱德都讲了话。毛泽东问会场上的群众:你们中间有没有“苗子”?毛泽东的意思是有没有苗族同胞,但是被群众听成了有没有“庙”,于是会场上的人齐声回答:“有!”接着,中央红军中一个遵义籍的战士和省立第三中学一个叫李小侠的女学生分别代表红军和群众发了言。最后,博古宣布遵义工农兵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包括当年发言的那位女学生李小侠在内,几位参加过这次大会的人多年后都异口同声地回忆说:在大会上,我们听见红军领导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定在遵义。
这就是说,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地区还不到十天,贵州的遵义就取代了江西的瑞金,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这是一个奇特的时刻。
大会之后,红军篮球队和省立第三中学篮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红军总司令朱德是红军篮球队的队员之一。
年已半百的朱德笑眯眯地在球场上奔跑着,这个场景令把球场围得水泄不通的遵义百姓恍如隔世。如果说大量的标语、化装演出,甚至是买卖公平仍不足以让民众对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产生由衷的信任的话,那么,朱德在一片欢笑声中与战士和百姓一起玩篮球的这个瞬间给予他们心灵的触动,足以令他们终生难忘。这里的普通百姓自古以来见过各色各样的武装,无论是“绿林”还是“山匪”,无论是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还是王家烈的黔军,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士兵不欺负百姓,长官不聚敛钱财,官与兵皆纪律严明,精神振奋,人人对未来满怀热切的向往。难道真和红军宣传员们说的那样,人间果真有这样天堂般的世道不成?
红军就是这样一支由政治精英和普通战士平等地组合在一起的军队,是过去的中国从未有过的为了所有官兵的共同理想出生入死的军队。
遵义,一个让红军官兵充满梦想的小城。
对于红军官兵来讲,关于国家的红色革命信仰和拥有一块土地的梦想和谐地混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够把种子和信仰一起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播种下去,然后渴望着收获人间平等与自由的硕果,这是他们在战斗中鲜血即将流尽的最后时刻也不愿意放弃的梦想。
而今梦想又一次要实现了,尽管是在他们还很陌生的这个叫遵义的地方。
对于个体生命的流程来讲,即使感受到瞬间幸福也弥足珍贵,因为有幸感受到这种瞬间的人并不多。遵义城中的红军官兵是一群幸运的人——尽管被后来的历史称为“长征”的军事大转移最终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而遵义只不过是中央红军万里征途上的一个最初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