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夜郎之月(第4/20页)

住在尚嵇镇附近村庄里的教导营专门召开了儿童会,红军把村里的苦孩子都叫来,一个一个地发糖果和米花,然后教他们唱红军歌曲。军团还特别要求官兵们如同在中央苏区时一样,为驻地的百姓干农活,因此只要有红军驻扎的村子总是很热闹。红军官兵也仿佛回到了中央苏区,唱歌、演讲、训练的时候口号声格外嘹亮,就连一直心情压抑的军团长彭德怀也开朗了许多。军团部设立在一个叫懒板凳的地方,彭德怀亲自参加群众大会。他是穷苦人出身,因此对穷苦人家充满同情。他的警卫员总是背着个大包袱跟着他,包袱里是打土豪时留下的一些银元、盐巴和布料,只要走在前面的军团长看见特别苦的人,小警卫员就会立刻打开包袱送出去一些东西。但是,彭德怀选择送东西的对象很苛刻,要是真正的穷苦人,还要是受到地主欺负的穷苦人,因此他的大包袱很长时间里都是满满的。警卫员不愿意背着大包袱行军作战,彭德怀为此严厉地批评了这个小红军。红三军团驻扎在懒板凳的最初几天里,因为没有敌情,彭德怀常常蹲在门口与老人孩子说笑谈天。军团指挥部向别的村子移动的那天,一大清早,百姓们看见这个红军里的“顶大的官”扛着块门板沿街喊:“这是谁家的?”——红三军团的军团长要把用来当床板的门板送还给老百姓。

至一月八日,中央红军各军团均已到达指定位置:红一军团在遵义北部;红三军团在遵义南部;红五军团进驻团溪镇,主力一部驻守羊岩河渡口,另一部驻守瓮安江界河,还有一部驻守草塘;红九军团进入湄潭和牛场地域,与红五军团共同构成了遵义东南方向的防线。至此,以遵义为核心,向北延伸一百多公里,向南延伸四十多公里,向东南延伸八十多公里,向东延伸四十多公里,中央红军基本控制了黔西北地区南北长约两百公里、东西宽约一百公里的区域——新的共产党苏区根据地已经呈现雏形。

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军委纵队进入遵义城。

连日大雨中的行军让所有的人都一身泥泞,于是所有的人都在城外的小河边洗了脸。遵义城内的百姓拥挤在街道的两边看“朱毛”,他们一直把朱德和毛泽东当做是一个人。由于在进城之前就和保卫局局长邓发打过招呼,于是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一起住在了黔军旅长易怀之的公馆里。毛泽东显然对这个住所很满意,他站在易公馆气派的大门前说:“看起来很不错,这是个大人物住的地方。”周恩来、朱德和刘伯承住在黔军师长柏辉章的巨宅里,那里同时是红军总司令部和军委作战局的办公地点。国家保卫局住在福音堂,总政治部住在天主教堂,休养连住在省立第三中学,负责全城警备任务的干部团住在何家公馆。博古和李德没有被分配在红军领导们集中的地方居住,他俩被分别安排在了柏辉章公馆附近的两个小院子中。

中央红军迫不及待地在整个遵义地区开始了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红军派出了大量的工作人员深入到每一个集镇村庄,打土豪,分浮财,动员贫苦群众,建立党组织和革命政权。短短几天之内,带有地方政权性质的十三个革命委员会在遵义附近各县相继成立,游击队、赤色工会、红色儿童团、革命先锋队、土地委员会、清算委员会、农民协会、斗争委员会、贫农团、红色妇女先锋队和抗捐委员会等名目繁多的革命组织也相继建立。而声势浩大的“扩红”运动在数天之内就吸收了至少四千多青年农民加入了红军。

共产党人从来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革命的声势造得天翻地覆。红军官兵们张贴和书写标语的积极性无与伦比。从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一直到刚刚入伍的新战士,红军中几乎人人都有书写标语的热情。在长征途中,无论处境如何艰险,红军官兵都要在他们所经过的墙上、树上和岩石上留下表达他们思想感情的标语和口号。当时的《红星报》刊登过指导红军官兵如何写标语的文章,文章说:要多写关于群众斗争的标语,要照底稿写,不要敷衍了事。部队所到之处,墙上和房子外面都要写满。写的时候不仅可以用粉笔,还要用各种颜料,要写得清楚漂亮,并且不容易被擦掉。为此,红军总政治部专门表扬了一批写标语成绩显著的单位:一个直属连队两天内写了六百多条标语;一个机枪连宿营的时候天黑了,但是官兵们点着火把写了一百多条标语;还有一个连队的宣传小组平均每天写标语十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