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蛮帝陈霸先(第8/15页)

萧纪死了,成都向西魏军投降。宇文泰花费最小的代价收获汉中和西蜀。平定江南的独眼龙皇帝反悔了,傲慢地向西魏要求以旧有疆域划定国界,即请西魏归还汉中和西蜀。宇文泰朝堂之上仰天大笑:“上天抛弃的人,谁能救他。说得就是萧绎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西魏发起全国总动员,府兵六军集结中,目标,消灭萧绎!

残破的梁朝真能对抗武川与关中联盟的新军团么?答应是也许能。条件:王僧辩、陈霸先和陆法和的军队共同参与。但是,事实是这样:王僧辩在南京;陈霸先在京口;陆法和在武昌。西魏军攻击的目标:江陵。注意,江陵在长江的北面。萧绎只有一个机会,也是合乎情理的一个机会,回南京。

梁朝的国都在南京,回南京合情合理。萧绎偏偏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合乎情理的决定,留在江陵,并将梁朝的国都改迁江陵。

宇文泰说过,没有人能够救助上天抛弃的人。萧绎就是上天抛弃的人。萧绎曾就迁都问题征询官员和贵族的意见。家在南京的人说回南京;家在江陵人的人说,回南京不是好主意。两面都不在的人说,东方人想去东方,西方人想去西方,都不是好主意。

那么,去哪里才是好主意?

民主!大家表决。结果不出意料,家在荆州的人希望定都荆州,家在南京或其它地方的人希望回归建康。这一次表决关系到梁朝的生死存亡,共有五百多名代表参加。会上不采取举手举决的形式,采用露胳膊的方式,赞同回建康的人露出左胳膊。结果,外来人口压倒本地居民,露左胳膊的人占一半以上。

没什么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应该回南京。但是,中国有一项悠久的传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再进一步归纳,真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最后,真理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这个人就是皇帝,就是独裁者。

萧绎的军队抢劫了南京的居民,焚烧了南京的宫殿,杀害了皇族子弟。萧绎不敢回南京。或者说他肯本不想回南京,表决只是走过场而已。既然民主不解决问题,那么就动用巫术。

术士杜景看透萧绎的心思,占卜结束后杜景对独眼龙皇帝道:“去南京不吉。”萧绎大喜,原来上天明白朕的意思,不必再争论,定都江陵。

有人问杜大巫师回南京真的不吉利么?杜景面无表情,空洞洞道:“鬼贼越过上天留下征兆。”

上天抛弃了萧绎,抛弃了独眼龙。

西魏国五万步骑混编大军由长安开拔,柱国大将军常山公于谨担任主帅,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为副帅,荆州刺史长孙俭负责后勤补给。长孙俭是个比较奇怪的人。我们对长孙俭非常陌生,大家熟悉李世民妻子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吧?他们都是同一大家族的人。之所以介绍一下他,因为我们可以从长孙家族看到北魏、北周与隋、唐的密切关联。

说长孙俭奇怪,因为在他手下做事比较舒心,不必担心受罚。比如,辖区内有个县令犯法,长孙俭不处罚县令,脱光衣服自罚三十大棍。如果据此认为长孙俭仁慈,那你犯了一个错误,对自己下得了狠手的人,怎么可能软弱。从此以后,长孙俭手下的官员无人敢犯法。此次南征江陵,长孙俭是第一个倡议者。

大军出武关,西魏军诸位高级指挥官骑在马上闲来无事聊天,长孙俭问战术大师于谨:“咱们替萧绎想一想,该如何对付我们?”

宇文护不以为然,你不好好考虑一下分内工作,做好大军的补给,瞎操哪门子闲心。宇文护战功平平,无政绩,无资历,属于三无产品,之所以能混上与柱国大将军于谨同级别的公爵完全靠裙带,标签官二代,宇文泰的侄子。这一次南征纯属镀金。

于谨和长孙俭的祖先同为北魏国开国功臣,刘裕称之为“黑槊公”的于栗磾和被拓跋焘暴打过的长孙嵩。将门子弟交情一代又一代,说话比较随便。

于谨略一思索,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耀兵江汉,虚张声势吓唬一下,暗地里收拾铺盖逃跑,上策。放弃江陵外城,修筑工事,坚守内城,中策。如果他怕麻烦,觉得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就守卫外城,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