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蛮帝陈霸先(第11/15页)

陆大居士替独眼龙取得对侯景战争的第一场大胜利,接着主动来到西峡口挡住萧纪的川军,随后又向独眼龙请令偷袭襄阳,扬言入武关。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不知道假若独眼龙同意陆大居士取襄阳入关中的计划,大神仙能否改变历史,事实上萧绎不同意。

蛮族出身的陆法和越是神奇,萧绎越担心。陆大神仙清楚萧绎内心深处的想法,淡淡回复道:“法和是求佛之人,不稀罕佛教天王的座位,岂想图谋尘世间王位?只是我佛与主上有香火因缘罢了。施主有难,所以来帮忙,既然施主怀疑,看来业力不可改。”

失去陆大神仙,萧绎兵力不足又不肯守内城,江陵陷落迟早的事情。还有一个选择-突出重围。萧绎放弃了。他不会骑马,只能和别人同乘一骑。城中公认最勇猛的骑士乃谢答仁,而谢答仁又曾是侯景得力骁将。任约的部队离江陵城最近,突围后必然去投任约,恰恰任约也是降将,萧绎又不放心。

拔剑击柱心茫然

老将胡僧祐战死,外城城破,西魏军杀进城来。谢答仁请求萧绎收缩兵力固守内城。萧绎将希望全部寄托谢答仁身上,准备将内城防务全权交付,许诺事成之后下嫁公主。谢答仁跃跃欲试。谁知吏部尚书王褒横插一杠,坚决不同意。王褒出身琅琊王氏,当然比降将受宠。但是,不同意守内城请拿出更好的计策来吧!有妙计,极妙的计,王褒一挥鹿尾巴拂尘,吐出简简单单两个字:“投降”。

这是好主意么?梁元帝萧绎同意了!谢答仁气得当场吐血,这就是高门望族的德行,难怪梁朝数百万人口被我们八百残兵搅得一地鸡毛。有这样的领导打个屁仗啊。

投降。对萧绎来说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对王褒来说好得不能再好。想当年,曹操下江南,江东诸将纷纷劝孙权投降。鲁肃私下里对孙权讲过一番话:“谁都可以降就您不能降,我们投降官照做薪水照发,您投降想去哪里呢?”这等事看不穿,萧绎自比诸葛孔明真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为表示投降的诚意,王褒送太子去西魏大营做人质。王褒入魏营引起小小的骚动。南北朝崇尚门阀,有追星的风气。那时的明星非歌星、影星、球星,而是衣冠风流的名士。王褒出身江南第一望族琅琊王氏,人长得帅,美风仪,善谈笑,知识渊博,写得一笔好字,草书、隶书样样精通。王褒的粉丝西魏军中也有,于谨的儿子即是其中一位。沾老爹的光,于谨的儿子拿着纸笔求王褒的墨宝。“泼墨汉家子”,王褒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了一幅字,最后落上款:“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于谨的儿子怔住,于谨也怔住,一边陪同的黄门郎裴政羞得夺门而出,江南门阀的脸面都让王褒丢尽。做汉奸固然可耻,可做汉奸也要做得有气节,最起码让敌人尊重。裴政原本和王琳一道救援江陵,王琳走到长沙,裴政从小路飞奔江陵送信。不想被西魏军抓获,萧詧让裴政撒谎,说王僧辩已经称帝,王琳也不来了。裴政假意答应,来到城下大呼援兵即将赶到,结果被拳头捣掉门牙。像裴政这种人,即使投降也会受人尊敬。

其实王褒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单凭琅琊王氏的那块三百年招牌足够王褒保住小命。别说于谨儿子跑来攀附,后来王褒、王克们来到长安,宇文泰满脸堆笑,说道:“我是你们王家的外甥呀。”王褒那时准后悔一念之差认于谨做主子,有宇文泰做外甥怕什么呀。事后王褒才搞懂宇文泰话里的意思。宇文泰的母亲姓王,乐浪王氏,就是朝鲜王氏,高句丽王氏。那么乐浪王氏和琅琊王氏有关系吗?有。据考证,乐浪王氏是琅琊王氏的一支,因战乱从山东迁到朝鲜去的。谁考证的呢?也许就是宇文泰。由此可见,还是有文化好,征服者也要做文明人。

深夜,江陵城皇宫中燃起大火,不由让人想起商纣王的鹿台,萧绎没有纣王视死如归的勇气。每个人失败以后总想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萧绎也找了一个借口,读书太多。名人们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到萧绎嘴里变成一种罪过。读书太多读成书呆子,所以我失败了。萧绎焚烧一生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这是继秦始皇后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规模焚书事件。所不同的是秦始皇焚天下书,萧绎焚自家书。焚自家书谁也管不着,所以后人并未过多指责独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