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8/9页)
诸将入台城先参见侯景后拜见萧衍,老皇帝静静安坐,一句话也不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萧衍的愤懑可想而知。
侯景试图拉拢柳仲礼等将领对抗各地的皇子皇孙,留下柳敬礼、羊鸦仁做京官,让柳仲礼和王僧辩继续回地方任职。侯景忽略了一个人,一个至关重要的人,那就是王僧辩。放走王僧辩是侯景最后悔的事情,他没有料到这位湘东王萧绎的参军、竟陵太守竟然是南朝为数不多出类拔萃的将领。正是由于王僧辩成功取得巴陵阻击战的胜利,侯景重蹈曹操赤壁覆辙,二十万水军兵败大江,从此走上下坡路。
侯景轻视王僧辩,看中柳仲礼。柳仲礼西归之日,侯景江边设宴送行,紧紧握着柳仲礼的手说道:“天下之事尽在将军。郢州、巴西托付给你了。”侯景向柳仲礼许下重愿,希望柳仲礼帮自己平定长江中上游诸州,到那时自然裂土分封。自诩大英雄的柳仲礼有机会杀掉侯景,因为他和弟弟柳敬礼事前商议好,酒席之上由柳敬礼抱住侯景的身子,柳仲礼拔佩刀斩杀。
送别的宴席暗伏杀机,柳敬礼几次示意哥哥发出行动暗号,柳仲礼见侯景身边甲士林立,保安措施严密,主动放弃暗杀。
除掉侯景的机会失去了,侯景自封梁朝丞相,挟天子令诸侯。挟天子令诸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听与不听全在诸侯们。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曹操成功,董卓失败。所以三国袁绍和刘表等人弃汉献帝不顾也在情理之中。侯丞相面临的局面依然严峻,江南之大,只有建康城在侯景控制范围之内,侯景说的话根本没人听,何况净居殿尚住着一位拒不合作的天子。
侯景不敢见萧衍,派太子萧纲去劝。萧纲泪流满面地劝说父皇与侯景合作。萧衍冷冷道:“谁让你来的!如果社稷有灵,国家仍能匡复,如其不然,哭有什么用!”
萧衍志气凛然,侯景生气了,不敢见不等于没有办法收拾你。萧衍不合作,侯景也不合作。你不批准我的计划,我就不给你吃饭。该吃三顿吃一顿,该吃二两馒头就给半两。
五月的建康,气候闷热,老翁萧衍躺在床上口中发苦,向侍从索要蜂蜜。不是纯蜂蜜,而是一种蜂蜜制的饮料。大家知道蜂蜜有润肺止咳、促进消化、消炎等功效。古代贵族对蜂蜜情有独钟,尤其老年人。三国袁术兵败时也想喝蜂蜜饮料,结果找不到,吐血身亡,活活气死了。萧衍也是如此。左右侍从告诉皇帝,侯景不给蜂蜜,没有蜂蜜无法调制饮料。纵使萧衍淡定豁达,堂堂一国之君混到没有蜂蜜水喝,怎么能不生气。老头子“嗬!嗬!”两声,去世了。
回顾萧衍的一生,奋斗过,成功过,失败过。平淡过,辉煌过,失落过。可谓品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若非晚年侯景之乱,萧衍在中国历史足以与乾隆皇帝比一比文治、武功和寿命。萧衍比乾隆少活两岁,白手起家,以一州之地平定天下,开启江南五十年繁荣,取得钟离大会战胜利,拓土开疆,白袍军一度攻克北魏国都。可惜晚年名节不保。世人对萧衍最负面的评价即是:晚年昏聩。昏聩么?从侯景之乱的种种迹象看,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昏聩,而是聪明过头。
我们从他和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之间的对话中看到一个真正的萧衍,也给出他人生失败的原因。萧衍曾经自负得意地问达摩:“我做了这么多事有多大功德?”达摩道:“无功德。”萧衍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有为之事”,四字可为萧衍一生真实写照。萧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目的,背叛竟陵王萧子良,欺骗齐明帝萧鸾,起兵攻打东昏侯萧宝卷,佞佛愚民,发行铁币,对待侯景两面三刀,包括为女儿选择夫婿,无不显示其自私自利的性格。真正的大功德,真正的大慈悲,不是特意去做,而是发自内心。萧衍的一生不停地算计人,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竹篮打水一场空。
萧衍死了,侯景在江南的故事没有完,刚刚开始,一幕幕暗杀、兵变、战争的大戏等着他出场,精彩故事一个接一个。但是,现在我们必须转过头向北望,因为大江之北一个大人物去世了。同年八月,东魏国大执政官高澄死了,死于一场偶然的事件,被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厨师杀死。世界上没有偶然的事情,偶然的背后总有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