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帝国鬼才(第5/9页)

萧渊明心中一阵难受,这是谁呀,太恶心了吧。年纪轻轻官居高位定然是高门贵族子弟。从江南随手抓一个贵族出来也不至于庙堂之上如此丢人现眼。

从邺城去晋阳见高澄的路上,有人告诉他那个年轻人的名字,高洋。萧渊明长出一口气:“唉,事实证明我是个蠢货,但比高家二儿子强许多,瞧那副邋遢和恶心样注定不如我。”打死萧渊明也想不到,这个令人作呕的年轻人会用生花妙笔将他从阶下囚变成万人景仰的皇帝。除了好奇和恶心,萧渊明对高洋没有别的念头,一路上只记挂叔叔萧衍是否经受得起失败打击。

梁军大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时萧衍正睡午觉,宦官进来叫醒他,说朱异有要事启奏。萧衍惊恐万分,因为若无急事,朱异绝不会在休息时间内打扰。急事必然是战报,又必然是坏事,倘若好事不必急于一时。萧衍急急忙忙上殿,他猜中了,朱异只轻声说了四个字“寒山失利。”

萧衍只觉脑子嗡得一声,他从基层做起,熟悉官场报喜不报忧的老套路,大胜即小胜,小胜即小败,失利就是大败仗。若非宦官眼疾手快去搀扶,恍恍忽忽的萧衍差一点从床上一头栽到地上。半晌叹息道:“吾得无复为晋家乎!”(我也要像晋朝那些皇帝一样了吗!)

无怪萧衍过度紧张,寒山的十万军队是梁国的中央军、主力部队。一朝全军覆没,无异将萧衍的枪杆子硬生生折断。图霸中原,实现天下一统的梦想宣告破裂。梁军一败,侯景难以独善其身。一旦侯景再败,战火将引向江南。这还不是萧衍最忧虑的事情,十万大军一丢,从此中央弱地方强,各地诸侯王的军队盖过中央军,这才是最大的隐患。兵户中的小孩长大成人至少需要十年,自己不可能再活十年,骨肉相残的悲剧难道会再度发生?晋朝八王之乱的历史难道会重演么?

不待老菩萨理清思路,侯景的使者王伟来到建康。

涡阳斗智

侯景第一时间得到寒山兵败的消息。十万大军一仗而溃,侯景对梁军战斗力产生怀疑,与王伟谋划利用东魏国的内部矛盾做文章垂死挣扎。邺城的变化逃不过侯景的眼睛,他与东魏朝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孝静帝元善见锄奸行动失败被囚,保皇派们命丧黄泉。侯景认为有必要利用东魏国亲皇族的势力。

王伟来建康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萧衍从逃往江南的元魏皇族中挑选一人做魏国皇帝,借机把东魏国的保皇派拉到自己一边来。此时此刻,侯景的雄心仍然没有消退,企图在东魏国与梁国之间再造一个国家。当然,这个国家臣属于梁朝。侯景表态“河之南北,为圣朝之邾莒,国之男女,为大梁之臣妾。”

侯景不指望萧衍继续派兵,萧衍也不会再派兵。寒山惨败,梁朝元气大伤。凭梁国的实力再次出兵支援侯景也不是不可能,中央军输了,还有地方军队。但是,萧衍派出军队的目的在于攻占黄河南北,而不是给侯景做嫁衣。如果北伐军兵力不足以控制侯景,夺了土地有什么用。

侯景想建独立王国,放到几天前萧衍不会同意,而今不得不同意,有个缓冲区总比没有好。于是,萧衍派兵护送元魏皇族元贞渡江北返做这个所谓的魏国皇帝。然而,慕容绍宗不会给侯景机会了。

寒冬,北风呼啸。

东魏十万大军自彭城西进,慕容绍宗拿出全部家当,旗帜、战鼓、号角。红色的旌旗遮蔽长空,刀矛如林,盔甲耀日,号角长鸣,军乐队奏响鼓角横吹曲。一排排、一列列披着铁衣的马匹和骑兵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昂然前进,黑压压的步兵一眼望不到尽头。

心理战。慕容绍宗向侯景炫耀兵力,吓不住侯景,也会动摇侯景的军心。

由于谯城东魏军的顽强阻击,侯景未能突破谯城防线与寒山梁军会师。得知梁军失利,侯景果断放弃对谯城的进攻,转而攻占城防薄弱的城父,企图借助地利与慕容绍宗决战。当慕容绍宗趁寒山大捷的胜利耀武扬威而来,侯景再次退避三舍,避敌锐气,主动撤到涡阳布垒。

涡阳,淮北重镇,涡水横贯东西。侯景选择涡阳布防,利用北方和东方涡水流过的有利地形阻击东魏占优势的铁甲骑兵正面冲击,防止被东魏军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