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跛脚奴与佛帝(第4/9页)

此时,韩轨的东魏大军抵达颍川将侯景团团包围。听说西魏军增援颍川,魏将韩轨匆忙撤围退兵,他没有做好与西魏军队作战的准备。侯景不好惹,武川军团更不好惹。侯景和武川军团联手,那将是天下无敌。

东魏撤军,侯景非常得意。鸭子上了架休想再走,侯景开始琢磨如何收拾西魏军。想收拾西魏军必须借助梁朝的力量,萧衍老儿的军队怎么还没有到呢?

萧衍正舍身同泰寺做和尚呢?一个富贵皇帝去做清贫和尚,傻吗?

不得不舍

建康,同泰寺,九级浮屠高耸入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国佛教在南朝达到极盛,遍地佛寺远远超过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所描绘的数目,仅京都建康的佛寺就达七百余所,“钟山帝里,宝刹相临;都邑名寺,七百余所。”塔寺之盛,佛乡天竺已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今日的南京如同文化废墟,落后已非千年可数。不仅是南京人的悲哀,也是中国人的悲哀。

梁朝佛教之兴盛更是六朝之最,菩萨皇帝萧衍居功至伟。自永嘉之乱以来,南北分裂已近二百多年,期间南北双方进行过无数次军事上的较量。祖逖、桓温、苻坚、谢玄、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元宏等南北英豪的统一战争均折戟沉沙。双方文化上的较量一直未停息。以正朔自居的南朝遇到北方佛教文化强烈冲击,孝文汉化更是扒掉了南朝仅有的裤衩,南朝只剩狭义上的诗文优势,其实文字难说优势,魏碑足以与晋字相抗。连陈庆之这种土生土长的南方土著也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陈庆之的经历令萧衍感触极大,恰好北方掀起一股鲜卑化的热潮,接着战乱频繁,萧衍一举扭转南方文化上的劣势。

萧衍是书生,而且是儒家大师,恢复传统文化本是第一选择。但是,孝文帝已将儒学发挥到极致,再怎么搞也搞不到北魏国的水平。包括萧衍在内的南朝历代开国皇帝有极大的一个缺陷。按照儒学理论,他们是贼。从刘裕到萧衍,短短八十二年,南方更换三个朝代,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是弑君者,频繁的弑君游戏,其中不乏杀父屠兄弟的人。这样的国度标榜正统,岂不被人笑掉大牙。魏国大臣李元凯曾经讽刺南朝说“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

萧衍清楚,自己就是个弑君之贼。一个贼如何教育人民。萧衍内心深处极端自负,自以为中国历史最有才华的皇帝。不是之一,而是最。论年纪,名列前茅;论做诗,名列前茅;论治国,名列前茅;论武功,名列前茅;论写文章,名列前茅;论佛学造诣,名列前茅;论书法,名列前茅;论下棋,名列前茅。综合评价,第一。

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怎么会找不到前途。他选中佛教。

萧衍一生干过不少坏事。背叛竟陵王萧子良,欺骗齐明帝萧鸾,起兵攻打东昏侯萧宝卷,废杀皇帝萧宝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萧衍把屠刀放下就是佛。这是佛学与儒学的区别。

北魏君主宣扬“皇帝即佛”,并将皇帝的面容雕刻于大佛之上。萧衍不会搞这些小儿科,太简单啦。屁民想出来的招,精英怎么会去做,何况萧衍是精英中的精英。

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区别在于脑子,聪明的大脑。释迦牟尼之所以称之为佛祖,因为他开创了佛教。受戒,穿上佛的衣服并不代表你就是佛。赋予佛教新的思想,让佛教打上你的烙印,才是真正的佛。

文化精英萧衍不难办到此事。断酒肉、素食、忏悔、敲钟,萧衍赋予佛教新的内容,若非侯景之乱,萧衍死后注定化身菩萨。萧衍之前,和尚们可以吃肉,如今必须素食。素食有科学依据。僧人不能结婚,素食能减轻生理冲动,为沙门省去不少痛苦。有宗教就有忏悔,我们经常看到基督徒在上帝和教士们面前虔诚地反思自己罪过。至于钟声,和寺庙永远相伴。

萧衍受戒,以佛教大护法自居,之前犯下的一切罪过一笔勾销,也为王朝找到永远存在的理由。当然有一个前提,必须举国信佛。江南的佛寺越建越多,梁国的僧人越来越多。萧衍认为,他的国家与佛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