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绝代双雄斗北方(第8/13页)

高澄抓住高仲密的过失不放,上表皇帝要高仲密重新选用官员。高仲密认为高澄亲信崔暹在搞鬼。崔暹出身北朝望族博陵崔氏,论门第,博陵崔氏排名渤海高氏之前。六镇大起义,葛荣南下,河北大乱,高家兄弟拉起一支队伍。落难书生崔暹带着妹妹来到高家躲避战乱,为感谢高家,崔暹把妹妹嫁给高家二公子高仲密。高家兄弟发达之后极力推荐崔暹。崔暹有才,深得高欢信任,有意让崔暹辅佐高澄,两人交上朋友。

老子让儿子肃贪,儿子找到一把枪,这把枪就是崔暹。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崔暹着手编修《麟趾格》。《麟趾格》是一部法典,明确向天下宣告东魏将“以法治国”。既然是枪,必须装火药才有威力,高澄有意让崔暹做东魏国的大法官。高仲密有功之臣,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撤换。恰在此时,高仲密与崔氏离婚改娶李氏。高澄上门调戏,试图激怒高仲密。果然,高仲密认为崔暹为报抛弃妹妹之恨,唆使少年高澄调戏人妻。从此,高仲密不积极工作,身为大法官不作为,引起高欢猜忌。高仲密请求外任北豫州刺史,镇守虎牢关。

邙山大战

公元543年二月,高仲密献关投降西魏。虎牢关是东魏国对抗西魏的军事重镇,得到虎牢关可使东魏失去对河南的控制。宇文泰得信大喜,带领大军赶往洛阳接应高仲密,兵围黄河浮桥南岸桥头堡,东西魏大致和平四年之后战火又燃。

高欢反应异常迅速,十万大军由晋阳南下赶赴河南。为阻止东魏大军渡河,宇文泰从上游放火船顺流而下烧大桥。斛律金用一百多只装载着长锁链的小船,迎着火船用铁锁锁住,钉子钉死,牵拉锁链拖到岸边保住大桥。

宇文泰见火攻计没有得手,主动退兵,放高欢渡过黄河。高欢总结前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不急于发动进攻,安下大营,四下散出侦骑,组织防御阵地。宇文泰沉不住气,计划突袭,西魏军借着夜色登上邙山悄悄向东魏军营进发。

西魏军行动被侦骑探得一清二楚,熟睡的高欢得到探报,“西魏军吃过干粮向东进发,距我军四十里。”高欢眼开朦胧的睡眼,嘿嘿一笑,“渴死这群王八蛋。”偷袭成功的前提在于不让敌人察觉,一旦发现必败无疑。因为偷袭不会带辎重、粮食和食用水,抛掉一切坛坛罐罐轻装上阵,最多带少许干粮。暴露目标则陷入持久战,故而高欢会说渴死敌人的话。

拂晓,西魏军从芒山转了出来,突然发现东魏军严阵以待。惊慌之际,东魏军掩杀过来,骁将彭乐率数千骑兵直冲魏阵,欲报沙苑之战的破肚之恨。西魏军抵挡不住野兽般的彭乐,纷纷溃败。彭乐率骑兵向西狂冲,眨眼不见踪迹。高欢指挥大军鏖战,有人慌慌张张跑来报告说,亲眼看见彭乐进入西魏军营叛国投敌。高欢大怒,震惊不已,彭乐降了也就降了,可他手下有数千名精锐骑兵,多让人心疼。事实证明,人的眼睛看到的一切未必真实。彭乐捷报传来,杀入西魏军大本营,生擒四十八名高级军官。高欢转怒为喜,东魏军士气大振,奋勇冲杀,大败西魏军,斩杀三万余名敌军。

彭乐踏破连营,奋力追逐宇文泰。宇文泰狼狈逃跑,逃了一程又一程,彭乐紧追不舍。眼见逃无可逃,宇文泰灵机一动,掉转马头冲手舞长矛、杀气腾腾的彭乐骂道:“你不是彭乐吗?急急忙忙追什么呀!你傻啊,脑子进水啦!”骂得彭乐莫名其妙,打了个愣神,只听宇文泰继续说道:“今日无我,明天有你吗?营中财宝无数,快去收拾,莫让旁人白拿了去!”

彭乐转念一想,对啊,今天杀了黑獭,天下太平,我们这些武夫还有什么用,打发打发回家种地啦,没仗打生活多没劲。彭乐竟然放过宇文泰,回去收拾战利品,满满装了一大袋子金带,兴高采烈回来见高欢,大咧咧道:“黑獭从我刀刃下漏网,吓破狗胆啦。”高欢问怎么回事儿。彭乐人实在,放就放了,悄悄撒个谎算了,偏偏彭乐不会说谎,一五一十说。

高欢听罢大怒,喝道:“你给我跪下。”彭乐见高欢声色俱厉,吓得跪倒在地。高欢一巴掌打落彭乐的头盔,揪住发髻,恶狠狠把彭乐的脑袋向地下砸,一边砸一边道:“你个蠢猪!上一次在沙苑,我说放火,你硬要生擒黑獭,致使我军大败。这次你又把黑獭放了,到嘴里的肉吐出来,你个呆子,蠢货!”高欢越说越生气,怒气冲天,抽出明晃晃的宝刀一连举了三次没劈下来,脸涨得通红,咬牙切齿。彭乐抱头求饶,连声道:“大王再给我五千骑兵,我为大王生擒黑獭。”高欢毕竟是高欢,强忍心中的愤怒。彭乐毕竟有战功。沙苑出错主意,最后拍板的仍是高欢,怪不得人家。高欢收回腰刀,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人都放了,还捉什么!你不是喜欢财物吗?来人,取三千匹绢布来!”三千匹绢布堆积起来小山相仿,统统压在彭乐庞大的身躯上,只听高欢道:“拿去吧!赏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