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钟离大会战(第8/16页)
邢峦从汉中赶回洛阳。刚到家里,元恪把他叫了出来,亲自在东堂送行,哄着说好话:“东线战事紧张,梁军连克数关,已经打到彭城,边民水深火热。将军刚刚回京,父母在堂,膝下难违。但是东南前线非将军不可,自古忠臣并非都不孝啊!”邢峦性格比较犟,再三要打益州,你不让,把人家从西线千里迢迢召回来派往东线,元恪怕他有情绪。邢峦一拍胸脯,“陛下放心,贼兵虽多,不过一群犬羊,荡平之日屈指可待,陛下勿以东南为虑。”
邢峦表态,元恪放心了。邢峦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他说能赢准能赢。
公元506年七月,邢峦到达东线,督率奚康生等将领对梁军发起反击。四战全胜,兵围张惠绍于宿预。梁将蓝怀恭急忙在清水河南岸另建新城,企图和宿预成掎角之势,巩固阵地。
九月,杨大眼夫妇率兵来到淮北与邢峦会师。邢峦命杨大眼顺清水南,自己沿清水北向新城进攻,建造木筏焚烧梁军江中战船。两军趁势攻下新城,斩蓝怀恭。梁军伤亡数以万计,张惠绍、萧昞弃宿预、淮阳狼狈西逃洛口。
与之同时,魏军十五万主力大军在中山王元英率领下,由寿阳向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发动进攻。元英战略构想极其狡猾,他没有沿着淮河向东攻击,而是将进攻目标选择在洛口南面的阴陵。因为梁军占有水军优势,元英避开淮河,有利于发挥魏军骑兵机动和陆路作战优势。魏军击败梁将王伯敖,斩杀五千余人,对洛口梁军形成半包围态势。
宣武帝元恪得到前方战报大喜,急令增援的十万魏军火速赶往淮南前线,下诏邢峦督率东路诸军南渡淮河与元英夹击梁军,将梁军主力一举全歼于洛口。
萧娘吕姥
战还是撤?留给梁军的时间已经不多。向合肥退却已无可能,元英就在南方。如果邢峦的东线魏军南渡淮河,进而攻克钟离的话,梁军东退的道路也将被堵死。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偏偏梁军总指挥是个没有血性的男儿。萧宏要溜了。
洛口到底驻扎了多少梁军,史书没有记载。南人号称百万,号称只是号称。西汉昆阳之战,四十万军队王莽号称百万;东汉曹操下江南时号称八十万,其实不过二十余万。从当时魏军各地消灭的梁军人数和之后萧衍拿得出二十多万军队来看,洛口及其梁城一带至少集中了梁朝二十五万大军。合肥韦睿所部应该不下三万人。
元英直接指挥的魏军有十五万,援兵有十万,邢峦的军队至少有五万人,魏军总兵力约三十万。
二十八万对三十万,双方旗鼓相当,足可一战。不过,军事态势对梁军不利。梁军攻克梁城,再往西便是魏国淮南重镇寿阳。阴陵失利,元英在南面布下重兵。宿迁丢了,邢峦魏军随时可能渡过淮河,切断东路补给线。
需要指挥官拿出应对策略了,怎么打?各路梁军将领齐聚洛口大帐,商讨下一步军事行动。将官们你言我语争执著战术,有一点明确无疑,必须尽早拿出作战方案。
总司令临川王萧宏神情紧张地走进大帐,揪揪着眉头,望了望四周盔明甲亮、气宇轩昂的军官们,半晌冒出一句话来:“王师北讨已有一年,一年来战绩卓著。而今征战日久,将士疲乏。敌人的大批援兵已到,你们看是不是该退兵了!”
此言一出,犹如当头泼下一盆凉水,大帐内鸦雀无声。谁都知道这是托词,言外之意,见好就收吧。
人们的目光转向一个人,左卫将军吕僧珍。将领们心里清楚,在洛口大帐最有决定权的人不是萧宏,也不是副总指挥柳惔,而是吕僧珍。
吕僧珍显得颇为尴尬。他是梁武帝萧衍的亲信,萧家两代人的亲信。我们以前介绍过,吕僧珍是萧衍父亲萧顺之的书佐,是看着萧家兄弟长大的家奴。虽是奴才,萧家兄弟从小对他尊重有加。甚至可以说,他是萧氏兄弟的保姆。
吕僧珍有才干且勇敢,否则齐朝总理徐孝嗣不会拉拢他。萧衍檀溪沉木行事秘密,他能从中看出萧衍的深意,提前准备下数百张船橹。梁朝建立,吕僧珍官拜左卫将军,领禁卫军。此次率禁军参与北伐,实际是萧衍派来辅佐萧宏的。
通过几件小事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吕僧珍曾任本州刺史,有个卖大葱的侄子跑来求官。吕僧珍打量着他说道:“你就有卖葱的本事,赶快给我回到菜市场。”吕僧珍老家宅子小,前面有个官衙。乡亲们劝他迁走官衙盖房子。吕僧珍大怒道:“怎么能迁官廨益私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