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太上皇帝(第5/6页)

有其父必有其子,拓跋宏日后的表演丝毫不逊色于乃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意思的是,拓跋弘竟给儿子取名拓跋宏,与其名字同音近义。在注重家讳的南北朝时代,这似乎又是拓跋弘留下的一个小小的谜团。个人猜度,拓跋弘似乎想让冯太后知道,天下永远是拓跋弘的。当然了,南北朝读音未必与现在相同,要知道汉词四声三十年后才能出现。

说拓跋弘演戏另有一个重要的证据,皇叔拓跋子推一家的下场很悲凉。

太子拓跋宏即位,拓跋子推离开平城转任青州刺史,在半路去世。拓跋子推死得蹊跷,如果说染疾在身,拓跋弘为何要选一个病秧子做皇帝。拓跋子推的儿子拓跋太兴看破红尘,舍弃一身荣华,太和年间出家为僧,法号僧懿。

一切都在拓跋弘的导演下进行。公元471年八月,年方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举止雍容地登上象征天下之权的御座。庆贺新皇登基的所有人均想不到,这位貌似傀儡的小皇帝会成为中国历史教科书必讲的人物,从小学到大学。

群臣上表说:“昔日,汉高祖刘邦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确表明不统治天下。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仍宜由陛下掌管,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

把拓跋弘的太上皇帝位和刘邦父亲刘太公的太上皇帝位明确区别开,表明拓跋弘仍然要掌握朝廷大权。他费尽心思设计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让冯太后远离中枢权力。看上去,这一招相当美妙。

可惜,机智过人的拓跋弘保住了儿子,却没能保住自己。因为他的对手是冯太后。

其实,禅让帝位是拓跋弘帝海生涯的一大败笔,原本以为太子拓跋宏继承帝位,自己成为太上皇帝,而冯太后则成为太皇太后,无论如何也没有干政的资格。可他丢掉一个重要的光环,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独一无二的皇帝,臣下们要对付他再也用不着冒着弑君的风险。

肆 鹿野浮图

退位后的拓跋弘迁到北苑崇光宫居住。

没有任何人会把崇光宫看做是一处宫殿,因为它俭朴得不能再俭朴,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崇光宫的台阶由泥土堆砌,房椽是未经砍伐的木材。乍看上去,仿佛回到太古时代,回到古印度的波罗奈城。

太上皇帝特意在苑中西山兴建佛教塔寺,起名鹿野浮图,让沙门僧侣居住。苑中并没有养太多的鹿,这必是拓跋弘受到佛祖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的传说影响而起的名字。

山苑幽幽,佛家圣境。拓跋弘终日和高僧们在一起谈禅说道,似乎大彻大悟,脱离尘世,得道成佛。

年轻皇帝心中怎能舍弃万里河山?

军国大事要向他请示,征伐柔然要亲自出马。太上皇帝频繁视察各地,裁撤不合格的官员。

以法治国是拓跋弘追求的目标。以前,各部门有疑难困惑之事,大多当面奏报,听候皇上裁决,然后再口头转达皇上决定。中间存有猫腻,官员们有时会歪曲或假传圣旨。

中国官员们习惯于人治,办人情案。不管案子是不是很难办,动不动把案子推给上司,上司再把案子推给皇帝。拓跋弘相当反感,下诏:无论案件大小,都要根据法律法规办,合于法律朝廷批准,违背法律朝廷批驳。最终意见用手诏直接发出。

太上皇帝尤其重视刑事判决,死刑犯大多下令复审,有些囚犯在监狱中关押好几年没有定案,群臣颇有意见。拓跋弘道:“长久羁押,当然不是好办法,但是不比草率乱杀要好吗?人在监狱中受到痛苦会全心向善,所以聪明的人把监狱当做磨炼的场所。朕就是要使犯人受一点苦楚,希望他们悔过自新,然后再对他们宽恕!”如此下来,北魏国犯人囚禁时间虽长,定罪大多能够恰当。拓跋弘认为大赦是鼓励犯罪,自延兴以后,北魏不再实行大赦。

拓跋弘和冯太后之争,除去个人间的恩怨,也反映出法治与人治之争。拓跋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宫廷斗争的残酷阴险。李敷案发后应该乘胜而进,把冯太后幽禁,就当时形势而言,成功把握相当大,可他缺少铁石心肠。

一念之慈,对法治的过分依赖,使年轻的太上皇帝忘记人性中的恶。忘记213人性的恶会丧失警惕,丧失警惕意味着死亡。所以太上皇帝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