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太上皇帝(第3/6页)
李䜣与李敷是发小,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突破口就是他!
拓跋弘一查,果然李.任相州刺史时收受贿赂,贪赃不法。于是,便指使人告发,一个连环案形成了。
李䜣的案子报到朝廷,不明真相的李敷还在为他极力掩饰开脱。拓跋弘下诏把李䜣押回平城受审,经过调查审理,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应当处死。
就在李.将被处斩的前天深夜,女婿裴攸悄悄地探监,告诉岳父说:“朝廷已经暗示了,如果你能够主动揭发李敷的罪,可以免死。”李䜣开始不肯,“我与李敷恩情过于兄弟,我怎么可能诬告他呢!”
李䜣试图拔下头簪自杀,解下腰带自尽,终因求生欲望强烈,没有死成。
千古艰难唯一死,不面临绝望,谁也没有真正勇气,谁也不会对自己下手。
李动摇了:“我根本不知道李敷犯过什么法,有什么办法!”裴攸道:“这事明摆着,是皇上要杀李敷兄弟,岳父大人何必做替死鬼。有个叫冯阐的人被李敷害死,家人对李敷恨之入骨。我找他们,一定能探听到李敷兄弟的罪行。”
李䜣向死亡屈服,最终和李敷的仇人范标一道上书告发李敷兄弟三十余条罪状。
拓跋弘当然大怒!李敷兄弟当然人头落地!李䜣当然继续做官!
拓跋弘自以为得计,孰不知聪明人都看得出其中的猫腻。杀慕容白曜,显出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杀李敷兄弟,给人一种狡诈狠毒、不择手段的感觉。
冯太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眼看情人被杀却无能为力,心里恨透拓跋弘。
拓跋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寒心的官员们反倒同情起冯太后。为什么会出现一边倒的格局呢?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南北朝史料极度缺乏,历史研究落后。我们无从确切知道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形。
拓跋弘和冯太后的争执离不开个人恩怨,但是对于鲜卑和汉人豪强来说,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两人孰是孰非,而是两人的国家政策。
首先,是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中国高层对教育的看法基本不离老子的那段著名理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就是著名的愚民术。上层垄断知识,实施精英政治。从古到今,我们一直在用,所以中国人很愚昧。
隋唐之后,为笼络人才实行科举,科举其实也是一种精英政治,即用精英来管理国家,用懂文化的少数精英来统治众多的愚民,以保持国家稳定。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仍然是科举,而非全民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哀叹过:“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与其搞急功近利的所谓经济特区,莫如集中钱财普及教育。建好各种大学和技术学校,你喜欢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有什么特长就上什么学校,根本不需要考试。如果我们早这么搞,就不会造成现在这种十三亿人口60%的高小水平。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得很不错嘛。别忘记,你不过是在卖资源、卖人力,卖过之后呢?还卖什么?
科举制度打上深深的儒学烙印,因为考试范围基本在四书五经的框架之内。这是冤枉孔子,孔子是个大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当时中国才多少人口,什么环境?如果换成现代条件下,孔子绝对是主张普及教育的第一人。
有些道理看似复杂其实简单。拓跋弘少年气锐,主张普及教育,当然不是全民,那个时代没有条件,而是抛弃门阀限制。鲜卑贵族看不起教育,认为只要弓马娴熟、懂得牧羊放马就行,知识无用。汉人豪强垄断受教育的权力,对于官办教育不感冒。
其次,拓跋弘看重廉政建设。一支清廉的官员队伍是精英统治必需的,因为国家依靠精英们管理老百姓。官员出了问题,国家就完蛋。这和全民教育不一样,全民教育人民的素质很高,可以通过选举将自身的利益表现出来,比如制定法律、选举官员等等。
拓跋弘严法肃贪,又不主张班禄制。当时北魏是贵族做官,贵族做官是为国家出义务工,再者鲜卑贵族也反对拿薪水,因为一旦拿了薪水,他们就无法享受原始部落分配制度的一些特权。
用长远的眼光看,知识无疑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长于权谋的冯太后自然比拓跋弘圆滑老道。冯太后向群臣暗示,北魏帝国需要一次改革,一场增加财富的伟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