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成复法(第5/6页)

南北朝第二次元嘉大战,拓跋焘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侄儿永昌王拓跋仁率军攻打寿春,在李家后宅偶遇姿色妍丽的李氏,抢到军中纳为姬妾。陆丽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拓跋濬,时任长安镇将的拓跋仁谋反被诛杀,李氏没入皇宫为奴。两次为奴的经历,难以让人相信李氏会如父亲所料的那样大富大贵。改变命运的一刻是李氏进入皇宫三个月后的一个初冬清晨。冬雾迷漫,秋菊飘香,由城北曲折流淌进入平城皇宫的如浑水冰凉刺骨。闲来无事的拓跋濬登上白楼举目远眺,一眼瞧见正在劳作的李氏。

体态风流,袅娜纤巧。布衣荆钗难掩天生丽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凄凉缠绵的情致挑动了年仅十四岁、情窦初开的少年朦胧的情欲。

拓跋濬动情地对左右侍从道:“此妇人佳乎?”(这女子长得漂亮吗?)侍从们点头附和:“世上所罕!”拓跋濬从高台下来,一路跟着李氏到了斋库。斋库是皇宫内存放货物的仓库。拓跋濬按捺不住心头的情欲,在仓库里和李氏翻云覆雨,春风一度。

李氏年过花季,做这事自是从容,何况皇帝不容抗拒。可不想这场姐弟恋仅仅做了一次,便珠胎暗结。拓跋濬很快将这件事忘到脑后,一路到南方城市信都、中山观察风俗,第二年夏天去阴山避暑,视察塞北六镇。

李氏怀孕之事掀起北魏宫廷一场轩然大波。

谁掌管着拓跋濬时代的北魏后宫对梁国李氏的命运至关重要。

拓跋濬年轻未立皇后,生母郁久闾氏不在人间,但仍有皇太后。北魏宫廷前期有两种皇太后,一种是先皇皇后;一种是皇帝乳母。“子贵母死”的政策使太子没有生母,往往和喂养自己的乳母关系亲密,如同亲母子。太武帝拓跋焘曾封乳母窦氏为保太后,后来干脆尊为皇太后。拓跋濬的乳母常氏同样被尊为保太后,不久成为北魏国的皇太后。

常太后不仅哺育了拓跋濬,而且对他有救命之恩。宗爱发动政变谋杀太武帝,一度想对皇孙下手。常氏冒着砍头的危险背着父母双亡的皇孙逃出平城,藏身鹿苑丛林,直到陆丽等人成功发动军事政变。

太皇太后赫连氏屈从宗爱,平叛之后悄无声息地去世。宫中一切事务全是常太后说了算。史称常太后“慈和履顺”。这位循规蹈矩、慈祥安和的老妇人祖籍辽西。干吗要提到辽西呢?辽西是原北燕国土,宫中辽宁一带的人很多,除了常太后,还有冯昭仪。冯昭仪是北燕国主冯弘的公主,送给拓跋焘和亲。

冯氏与拓跋氏两家皇室之间的关系到此远远没有结束。冯弘有个儿子冯朗举辽西投降北魏,受封辽西王,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来因罪被杀,家财抄没,冯朗年幼的女儿冯氏没入宫廷。冯氏出生于长安,母亲乐浪王氏,当时的高句丽人,即今朝鲜平壤一带的人。冯氏具有汉、朝鲜两种血统。

冯氏入宫非常幸运,没有遭到李氏罚做宫奴的命运。她的姑母是拓跋焘的左昭仪。冯昭仪对侄女细心呵护,教她鲜卑习俗、宫中礼仪、文学史籍。冯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算术和经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自小长于宫廷,宫中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游戏规则耳濡目染。

娉娉袅袅、豆蔻年华的冯氏知书达理、光彩照人,引起北魏宫廷的注意。拓跋濬登基为帝,年长他一岁、十四岁的冯氏成为皇帝的贵人。

李氏莫名其妙的怀孕一石击起千层浪,震动了常太后,也震动了冯贵人。常太后是个恪守规矩的人。她有两个兄弟一个妹妹。常太后大紫大贵,同父异母的长兄常英自七品小县令飙升至大将军、辽西王;弟弟常喜升镇东大将军;妹夫王睹升平州刺史。常太后的生母宋氏不满意,对她说:“咱们一家子贫贱的时候,王睹怎么对我?常英怎么对我?你现在怎么能让常英为王,不给王睹王爵呢?”常太后沉默了一会儿,赔着笑说:“常英是长兄,一家之主。家里一些过节不值得您这么计较。王睹虽然一片孝心,可他毕竟是外姓,怎么能列在常英之上呢?”

常太后行为处世的法则注定她要做一个公正、古板的人。她亲自细细盘查李氏,“这孩子谁的呀?”李氏照实说,皇帝的。常太后出身保姆,非贵族女子,对下人比较同情,下旨调查这件事。恰好守卫斋库的官吏在库墙上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两相核对,毫无差错,李氏怀的这个胎幸运地获得宫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