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史之狱(第5/7页)
拓跋焘一向严断,果于诛戮。眼见父皇的愤怒失去理性,太子拓跋晃知道崔浩完了,编修国史的大臣们也要跟着遭殃。善良的心性使他不顾自己尚卷在旋涡之中,向旁人伸出援助之手。他要救的人是谁呢?
肆 实话实说的高允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渤海高氏是北方望族,高允从小有志气,为人大度。崔浩的父亲崔宏曾经预言高允必为一代伟器。少年时父亲去世,高允放弃家财出家为僧,法号法净。不久在家人劝解下还俗。高允喜好读书,最喜欢读《春秋公羊传》,曾经肩挑一担书,千里求学。孜孜不倦的学习使他博通经史、天文、术数。
高允通晓天文历法,却从不推算。游雅是高允的好朋友,多次就灾变询问。高允说:“阴阳灾变,很难明知,即使知道,害怕泄露天机,还不如不知道。
天下值得探索的道理很多,何必偏问这个。”
高允大器晚成,四十多岁才进入朝廷做官,拜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从此在中书侍郎的位置上一待二十七年。高允教太子拓跋晃国学,太子对才学渊博的师傅格外尊重。
北魏编修国史,高允兼著作郎,成为崔浩编修国史的副手。高允对崔浩选用汉官一事急躁冒进提出的警告、对国史石碑表现出的担忧全部成为事实。
拓跋晃找到高允的时候,高允正在中书省值班。拓跋晃让高允跟着去了太子东宫,晚上不让回家,宫里留宿。
次日破晓,晨光熹微,拓跋晃领着这位师傅一同乘车入宫。走到宫门,拓跋晃神情紧张地说:“我们进去拜见至尊,我自会引导你说话。一旦至尊有什么话问,你只管照我说的话去回答,千万别搞错了!”高允见太子一脸严肃,莫名其妙,忙问:“出什么事了吗?”拓跋晃说:“一会儿进去就知道了。”
二人入宫,参拜完毕。太子开门见山,对拓跋焘说:“高允做事小心审慎,且地位卑贱,人微言轻,所有的一切均由崔浩主管制定,我请求赦免高允的死罪。”
拓跋焘冷冷地注视着高允,问道:“《国书》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
高允一下子全明白了,东窗事发,预言成真。殿内阴森肃穆,太武帝严峻冰冷,让人毛骨悚然。一夜过去,拓跋焘愤怒的表情仍然没有半丝消除。
高允缓缓回答说:“《太祖记》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记》《今记》是臣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崔浩兼事很多,总裁而已,并未亲自写多少,至于撰写工作,臣做的要比崔浩多得多。”
拓跋焘一听,龙颜大怒,大声呵斥道:“高允之罪大过崔浩,怎么能不死!”
“啊?”太子拓跋晃吓一跳,惊恐失色,心道你胡乱说些什么呀,怎么嘱咐的你,不想要命啦!连忙为高允辩解:“父皇天威严重,高允小臣,被父皇吓得惊慌失措、失去理智、语无伦次了。我以前曾经问过,他说全是崔浩一个人干的。”
拓跋焘又给了高允一次机会:“真像东宫所说的那样吗?”
高允一脸平和,静静回答道:“臣罪当灭族,不敢用假话欺骗陛下。太子因为臣很久以来一直在身边侍讲而可怜臣的遭遇,想放一条生路。实未问臣,臣也没有说过那些话,不敢迷乱胡言。”
找死,纯粹找死!世间有人喜欢找死,就像高允!
可世界非常奇妙,找死的人往往死不了,就像高允!
拓跋焘转过头来对太子说:“正直啊!人情所难,高允却能做到!临死不易辞,诚信也;为臣不欺君,忠贞也。其罪特赦,还要加以褒扬。”
很多人认为高允憨厚诚实,说了实话才保住一条性命。高允在北魏帝国历太武帝拓跋焘、隐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冯太后和孝文帝元宏五朝,经过无数大风大浪、宫廷阴谋、朝局变幻,官越做越大。历代皇帝、鲜卑贵族、汉人豪强、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人说他坏话,均倚为栋梁,这不是一个憨厚诚实可以解释的。
伴君如伴虎,那要看怎么做。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官有做官的原则。做官必须做到为民无私,如果为了荣华富贵,这个官不做也罢。有私心,会患得患失,从而招来灾祸。站队不是很重要的事,世事变化无常,今儿站对了,明儿站对了,难保后天、大后天还能站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