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大的奸雄(第5/7页)
叁 星变
青泥惨败使刘裕威名受挫,他怒不可遏,下令整顿军队,克日北伐,大臣们苦劝不已。冷静下来之后,刘裕默不作声。当得知刘义真安全逃回的消息,五十五岁的刘裕登上悬水峭壁的石头城,遥望西北,慨然流涕。
一万多名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将士的尸骨抛在西北群山之中,怎能不让人心痛!北伐大业成为泡影。如果强行北征,朝廷中一旦出现差错,一生心血可要白废。此时此刻,刘裕心中隐藏多年的秘密随着岁月流逝浮出水面,他要取东晋而代之,建立属于刘家的皇朝。
这个秘密谁也不知道。在门阀士族力量强大的江南,别说他一个小小的破落庶族,王敦如何?桓温如何?桓玄下场又怎样?无论琅琊王氏,或是谯郡桓氏,统统遗臭万年。他之所以停止北伐,匆匆从关中赶回,就是不想看到朝局发生不利于自己的变化。
为稳定人心和朝局,刘裕精明处理了沈田子杀王镇恶事件。王镇恶是忠臣,沈田子属精神病发作,两家都没错,一团和气,对沈家不予追究。
刘裕悄悄安排刘氏子弟出居方镇,刘义真为扬州刺史,镇石头城;三子刘义隆为荆州刺史;弟弟刘道怜为徐、兖二州刺史;这道怜之子刘义庆为豫州刺史,各地军政大权牢牢握在刘氏家族手中。
公元418年十二月,彗星从天津星穿出,进入太微星,过北斗,联结紫微星,经过八十多天,彗星方才消失。北魏皇帝拓跋嗣相信天文术数,对此次星变慌恐不已,征召帝国名儒、术士,问星变原因。
崔浩答道:“天灾异变的发生,通常照应地上人间的大事,如果人间的统治没有发生问题,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当年王莽篡汉,彗星出入的方向正与今天相同。现在晋室日趋没落,危亡不远。彗星的出现,应该预示刘裕将要篡夺皇位!”
拓跋嗣将信将疑,难道一百五十多年的晋王朝终于要寿终正寝,接管它的却是一个赌徒破落户,在讲究门阀身份的南朝,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深邃的天空主宰着人类的命运,神秘的谶语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字。上天告诉人们,他死之后,东晋尚有两任皇帝。刘裕等不及,一个老人如何拖得过壮年皇帝,何况司马德宗是个白痴,白痴无愁无忧,寿命长得很。
刘裕安排心腹王韶之尽快结束白痴皇帝的寿命,改立皇弟司马德文继位。司马德文聪明,寸步不离皇帝哥哥,白天待在一起,夜里睡在一处,吃着相同的饭。王韶之犯了愁,弑君毕竟不光彩,当着新皇帝的面更不妥当,杀也杀不得,毒也毒不得。
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人,司马德文不是皇帝的影子,这天生了病,外出看医生。王韶之勿忙入宫,来不及召集武士,令跟班随手抄起皇帝平常穿的衣服,活活把皇帝勒死。
白痴有时是幸福的,他体验不到人生的艰难,只有死亡那一瞬间的痛苦。司马德文太痛苦了,他明白了一切,如果你问:“最不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做皇帝。”
为了祈福,他步行几十里,从瓦棺寺迎来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金像。佛祖不会保佑不思进取的人,他的痛苦快结束了。
公元420年正月,中国大地烛火通明,人们熬年守岁,期待来年吉祥如意。
五十七岁的刘裕在石头城宋王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晚宴,文武百官全部到齐。酒席之上,刘裕表情从容安详地对群臣道:“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倡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
刘裕说自己是挽救大晋朝的忠臣,功劳很大,以至于授予九锡的荣耀,地位隆重,不能逾越,道家不是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满要适可而止。我已经老了,准备辞去官职和王爵,回家颐养天年去!
刘裕主动请退大出所有人意料,群臣莫晓其意。不清楚,不能乱表态,官场混的人多是老油条,纷纷大赞刘裕功德,说了一些堂皇的客套话。
正话反说。刘裕心机深沉,心中秘密隐藏很深,满朝文武官员竟无人了解刘裕的真实想法。想做皇帝便是谋反。作为臣子,这等事情怎能说出口。既然别人悟不出来,只能自己讲,要讲得有策略。我要退休了,言外之意,如果你们想留下我,就得加官,王上再加官,那就是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