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气吞万里如虎(第4/6页)

既养汉,又撇清,这就是政治。崔浩说得很圆滑,凭什么去做秦国的替死鬼,完全可以做得让两方感激我们,争着说:“谢谢了啊!”

鲜卑贵族们不这样想,他们总觉得刘裕是冲着河北来的,纷纷发言:“刘裕西入潼关肯定害怕我们切断退路,腹背受敌。如果北上,秦国必定不敢出关助我。所以说,刘裕是声西击北,意在我国。取什么关中,想取河北。”

拓跋嗣内心希望帮助秦国。不管刘裕有没有攻打魏国的意图,都不能掉以轻心。下诏大将叔孙建、公孙表引兵渡河,将畏敌逃跑的尉建斩于滑台城下,投尸黄河,向晋军示威。司徒长孙嵩为大都督,率大将娥清、阿薄干调集步骑十万屯驻黄河北岸,严阵以待。

浪涛奔涌而来,拍打河岸,黄河呈现一派壮观景象。晋军船队覆压河面,南岸绛旗迎风招展,北岸魏军绵延不绝,数千魏国铁甲骑兵尾随晋军船队西行。

船舰只能靠南行驶,晋兵在南岸用长绳牵引战船。风水迅急,有的牵绳突然扯断,战船就漂流到北岸,船上的士兵和物资遭到魏军诛杀劫掠。刘裕派军还击。晋军一上岸,魏骑就逃跑,等晋军回到船上,魏骑又返回岸边。

刘裕正在生气,檀道济、王镇恶请求增援的书信到了。刘裕把信使叫到跟前,“啪”的一声推开座舰北窗,指着河上黑压压的魏军铁甲骑兵,怒道:“我当初怎么说的,不要单独进军,如今轻佻深入,岸上这般光景,我怎么派得出军队!”

上火归上火,刘裕不是那种面临困难束手无策的人。真正的将领必须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创新战术,发明克敌制胜的武器,刘裕史无前例地摆出军事史上著名的以步兵克骑兵的“却月阵”。

近卫队长虎将丁旿率七百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距黄河百余步处布下弧形阵。该阵以河岸为月弦,两头抱河,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七名武士,布置好后,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羽令旗。

魏军见数百名晋军上岸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贸然采取行动,呆呆地观察。晋将朱超石见却月阵中白旗挥动,迅速率两千士兵携带一百张大弩,飞奔进入阵中,登上战车。每辆战车增加二十名士卒,车辕前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晋军立营已毕,看得莫名其妙的魏骑开始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人少兵弱,三面合围,大举而进。魏军总指挥长孙嵩接到报告,亲率三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

晋军士兵改换大弩猛射,选神射手集束发射,箭如骤雨,射伤无数。魏军仰仗人多甲固,不顾伤亡,三面发动冲锋,愈战人愈多,铁甲骑兵眼见逼近却月阵。

朱超石命士兵将携带的千余根长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发射,一根断槊就能洞穿三四个人的胸膛。再坚固的铁甲也经不起锤击长矛的威力,魏军死者堆积如山,余众奔溃。

晋军追击,斩魏将阿薄干,攻围畔城,再败魏军,杀敌数以千计。拓跋嗣闻报,跺脚叹息,恨不用崔浩之言,再也不敢向晋军寻衅。

刘裕的责备激发了前锋兵团的斗志。王镇恶利用家族关系亲自到弘农筹措粮食,发动百姓捐献。“关中良相唯王猛。”对于关中人来说,王猛就是神灵,他的孙子自然不同凡人,军粮如数筹齐。

沈林子击败断粮道的后秦军,斩杀姚洽、唐小方,这支后秦军几乎全军覆灭。主帅姚绍得知姚洽等人战败身死,又伤心又愤怒,发病呕血,把兵权交给东平公姚瓒,不久,死去。

刘裕兵入洛阳,与前锋兵团会师,大军直指关中最后一道要塞潼关。

肆 轻舟入渭水

“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潼关南依秦岭,北靠黄河,三山夹立,延绵数百里,极尽险阻,号称天险。晋军受阻潼关,屡攻不下,刘裕正焦急,却得到从襄阳出发的晋军传来的战报,沈田子、傅弘之攻克武关,抵达青泥。

刘裕随之调整主攻方向,分出两支军队,让沈林子率部翻越秦岭,增援青泥方向的晋军,变偏师为主力向长安挺进;采用檀道济上次用过的办法,派朱超石北渡黄河,攻打蒲阪,企图从那里渡河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