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赌徒与名士(第7/8页)
古时大江宽阔,沙洲众多。现在并不多见,大江中心的峥嵘洲如今与江岸结合而成边滩。
两支船队遭遇时,晋军不满一万人,各路楚军有数万之众,楼船高大,舟舰众多。诸将唯恐不胜,主张退回浔阳坚守。
刘道规对诸将怒吼道:“敌众我寡,强弱分明,今若畏懦不进,必被敌人抓住机会,就算回到浔阳,能守得住吗!桓玄外名雄豪,内实怯懦,加之贼军累败,军心不稳。决机两阵,将雄者胜,岂在人数多少!”
狭路相逢勇者胜。胜便胜在气势,胜在信心。刘道规率本部船队冲锋,刘毅诸将各自率队迎上去。桓玄不改老习惯,弄条轻舸漾舟大船之侧,以备逃走。楚军见主将如此胆怯,莫有斗心。刘毅乘风纵火,士兵们争先杀敌,楚军大溃。
桓玄焚烧辎重,挟持晋安帝乘小船连夜遁走,回到江陵,仍然感觉不安全,准备逃往汉中。城中人心沮丧,士兵哗变。桓玄与亲信心腹一百多人乘马出城西逃,刚到城门,部下士卒自相残杀。桓玄差点被砍死,侥幸逃得性命,到了江边,上了船,身边只剩几名随从。
随从中有屯骑校尉毛修之,他可不是真心保护桓玄,而是个卧底,是益州刺史毛璩派到桓玄身边的特工人员。
毛修之诱骗桓玄入蜀,去汉中干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去益州,不失做刘备。
桓玄听信了,改向蜀地进发,船行枚回洲,正遇益州的伏兵。蜀舰箭如雨下,侍卫丁仙期、万盖等人用身体挡蔽桓玄,全被射成刺猬。蜀将冯迁跳上船,抽刀上前,欲杀桓玄。桓玄急忙拔下头上的玉导给他看,喝道:“你是何人,敢杀天子!”冯迁没被吓住,厉声喝道:“我杀天子之贼!”说话间,手起刀落,桓玄人头落地。
晋军将桓玄首级送往建康,枭于大桁。桓玄于公元402年十二月称帝,公元404年五月被杀,仅仅做了一年零六个月皇帝,身死国灭,宗族死亡殆尽,足以警戒天下有野心而无才能的人。
伍 刘裕主政
桓玄死后,刘毅诸将继续在荆州作战,陆续削平桓氏家族的残余势力,然后迫取晋安帝返回建康复位。
京口建义诸将得到朝廷的封赏,刘裕为车骑将军,领徐、青、兖三州刺史,镇守京口;何无忌镇江州;刘毅领豫州;诸葛长民督淮北;孟昶居中任吏部尚书。东晋名义上虽然仍是司马氏的天下,朝廷最高长官仍然是琅琊王氏的王谧。但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已不存在,而演变为刘裕与北府将领们的天下。
权力之争是官场的永恒主题。只要进入名利场,便会身不由己。父子兄弟,师生朋友,甚至昔日最亲密的战友也会成为争权夺利的对手。刘裕凭借刘穆之的一条妙计顺利从地方进入中央,真正成为晋帝国的主宰。
朝廷中的傀儡大臣王谧死了,尚书左丞皮沈来到京口拜见刘裕。皮沈首先拜会刘裕重要的谋士,车骑将军府主簿刘穆之,向他表达朝廷议定的两项人事安排,征询意见。
王谧死后,留下两个空缺,一个是扬州刺史,一个是录尚书事。扬州辖京都建康,录尚书事主管朝政,都是至关重要的位置。
朝议的结果形成两条意见,要么让中领军谢混接任,要么建议刘裕在京口遥领扬州刺史一职,朝廷政务交给孟昶处理。
廷议方案看似合情合理,谢混出自陈郡谢氏,谢安的孙子,谢琰的儿子,由他接任王谧的职务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刘裕想做扬州刺史的话也可以,兼职就行,刘裕是武将,那么朝廷政务交给孟昶。无论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方案,有一点相同,即刘裕不必入京辅政。
刘穆之听完,没说话,借口上厕所走开,中途派人给刘裕送去张便条,上面写着一句话:“皮沈来了,他的话不能听。”
刘裕接见皮沈,听过那两条建议之后,让皮沈到外面候着,把刘穆之叫来问。刘穆之分析道:“晋朝失政日久,桓玄篡逆,天命已移。刘公兴复皇祚,勋高位重,以今日之形势,怎么能一味谦让,只做一个边将呢!刘毅、孟昶诸公,与您都起自布衣,共立大义以取富贵,定谋起事有先有后,所以推刘公为盟主,并非真心诚意拥护您,如今大家势均力敌,将来一定会互相吞噬。扬州,国家根本,不可交给别人,当年任命王谧是一时权变,如今若再让他人做刺史,必然受制于人,权柄一失,再不可得。那样一来,将来的危险实在无法想象。现在朝议已经如此,应该给他们回话,如果挑明了说‘我不同意,就该我做’,似乎显得不太谦虚,盛气凌人,让人讨厌。那就这么说,‘扬州是国家根本所在,宰相地位重要,这是兴亡所系之事,人选应该慎重仔细。既然是大事,不好隔得这么远来商量,我会尽快入朝,与大家共同商议。’只要刘公到了京都,他们一定不敢越过您另外任命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