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赌徒与名士(第5/8页)
刘穆之成为刘宋一代功臣不是因为能吃,而是因为才干卓著。刘裕入主建康之后,事无大小,全由他处理。刘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各方宾客官员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府里,各种请求诉讼千头万绪,内内外外,咨询禀报,一时间材料堆积如山。
刘穆之眼睛看着文件,手写答复信件,耳朵听属下的汇报,嘴里当场答复,同时进行四种工作,互相之间决不混淆错乱,一切应酬自如,处理得当,从早到晚,毫无倦意。偶有闲暇时间,便亲自抄书,参阅古籍,校订错误。人们总说,一心不能二用,刘穆之一心四用,可算奇才。
刘裕京口起兵时,刘穆之正待在家里读书呢。那天早晨刚起床,听到京口城里人声鼎沸,喊声震天,跑到街头去张望,正好与刘裕的信使不期而遇。
信使说:“刘将军召您去一同建义!”刘穆之看着使者半天没说话。建义说得不中听,那是造反。什么结果,砍头!刘穆之是书生,不同于刘裕那帮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混混、赌徒。他是知识分子,考虑问题周全,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走上这么一条道路的。
门阀制度的压制让老实人爆发血性。两晋南北朝时代不同于现代社会,现代可以做生意,我办企业,开公司,做成亿万富翁一样出人头地。那个时代市场经济不发达,除了做官得不到社会认可。
刘穆之有才学,有志向,不甘心啊。豁出去了,下定决心,回到家里,把布裳剪了,改成裤褶。当时士兵穿裤褶,士庶老百姓外面套宽衫大袖,里面穿衣裙。
刘穆之去见刘裕。你别看刘裕赌徒加勇士,乍一看,好像大老粗。他说话向来不明说,包括上一次明明想用刘穆之,偏要问何无忌,当何无忌指出来,他便回答一句:“我也认识他。”这次也是一样,人家刘穆之穿军装来了,不必拐弯抹角了吧?他不,问道:“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急需一个主管军吏,你认为谁可以胜任?”刘穆之毅然道:“贵府初建,军吏必须大才,仓促之际,恐怕没人能超过我吧!”刘裕笑了:“你肯屈尊,我大事必成!”
肆 纵火覆舟山
京口城聚集两千多义军,刘裕率一千七百人向建康进军,同时传檄京师,声讨桓玄。檄文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京口、广陵、历阳、石头城、浔阳、益州同时起兵,似乎天下响应,大局已定。
其实浔阳和益州毫不知情,石头城的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三人同时被害,历阳的诸葛长民被抓,只有广陵的刘毅来到京口会师。义军孤军奋战,形势岌岌可危,能成功吗?
只要有刘裕一个人在就能成功,别说刘裕手里有一千多名义士,一个人的时候不照旧驱赶数千敌军吗?有人说,刘裕能够成功,因为他是个赌徒,敢玩大赌。赌徒和赌徒也不同,厉害的要看准时机,押得准。刘邦是一个赌徒,若没有秦末天下皆反的大势,给他一万个胆,敢反吗?刘裕比他更狠,楚国没乱到秦末那种地步,但根基太浅。
檄文传至建康,桓玄大惊失色,忧惧无计,官员们劝慰道:“刘裕等人兵力甚弱,怎么可能成功呢?陛下何必太过忧虑!”桓玄又急又忧:“你们知道什么呀,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斗粮之储,樗蒲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刘牢之。他们三人共举大事,何谓无成!”
桓谦请命与刘裕决战,桓玄说:“不行,既然他们敢造反,形势所迫,都成了亡命之徒,气势正盛。荆州水军不是对手,一旦失利,大势去矣。你率大军屯驻覆舟山以逸待劳,他们空行二百里,锐气丧失的时候乍见大军,必定惊惧骇愕,我按兵不动,不与交锋,他们自然散走,这才是上计。”桓谦坚决不同意,堂堂楚国大军会被一支乌合之众吓倒吗?出击!桓玄只得加封桓谦为征讨大都督,命吴甫之、皇甫敷两员大将率两万人马向京口杀去。
刘裕的一千多义士与吴甫之的大军在江乘遭遇。吴甫之是桓玄骁将,手下兵马都是楚军精锐。两军阵前,刘裕手执长刀,大呼而冲,所向披靡,力斩吴甫之,楚军大败。刘裕率军追赶到罗落桥,再遇皇甫敷。刘裕和檀凭之各率一部死战,檀凭之战死,其众溃退。刘裕不顾,进战弥厉,奋勇无比,再斩皇甫敷。一千破敌两万,杀得楚军四面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