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皇帝杀手(第7/9页)
刘裕没办法,知道小鲍同志指定不行,提前埋伏下多处旗鼓伏兵,每一处不过数人。前锋一交上火,刘裕在后面下令各处举旗鸣鼓。
孙恩以为四面八方都有伏兵,慌忙退兵。鲍嗣之一看,孙恩也就这两下子,不怎么样,领兵追击,刘裕只得跟上来。孙恩回军死战,起义军人多势众,鲍嗣之战死,官军惨败,且战且退,死伤殆尽。
眼看全军覆没,一个都跑不了。刘裕急中生智,心生一计,等军队退到刚开始交锋的战场时,下令军士们脱下死人的衣服拿走,以示闲暇。让敌人瞧瞧,我们官军还有工夫满路捡装备呢。
孙恩果然满腹狐疑,是不是有伏兵啊,这么从容,不敢逼近。刘裕突然大喊一声,指挥军队往回杀,起义军恐惧异常,掉头撤退,就这样,刘裕安全带着部队返回。安全是安全了,刘裕所部死伤众多,损失惨重,一时无力再与义军对抗。
刘裕沿海击败孙恩收获不浅,不仅声威大增,而且获得浙东诸郡当地士族和庶族贵族赞誉和支持。有人会问,不是说孙恩的主力是浙东的庶族贵族吗?那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庶族贵族支持朝廷。北府军的军饷因为各地战乱,不是很足,各级将领们借着平息孙恩之乱,大肆劫掠当地财富。军队如果不讲军纪,和强盗没什么区别。只有刘裕的军民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严禁军队劫掠。军民鱼水情和仗打得好也有关系,你获胜,地方豪强和平民指望你,捐钱捐物多。
刘裕是有心机的人,他没有嫡亲势力,没有属于自己的士兵,没有土地,没有财富,也养不起士兵。朝廷用你,你是一个将军,不用你,你狗屁不是。所以,刘裕设法和地方势力搞好关系。比如,刘裕和会稽庶族地主山阴令孔靖交情不浅。史载“高祖(刘裕)东讨孙恩,屡至会稽,季恭(孔靖的字)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包括对海盐令鲍陋,明知他的儿子担不起前锋重任,会连累自己吃败仗,还是做出让步,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地方豪强的支持。后来桓玄称帝,刘裕准备起兵时,好友何无忌曾劝他在会稽起兵,原因就是刘裕在会稽有群众基础。
后话不提。孙恩摆脱刘裕羁绊后,北上攻破沪渎垒,斩杀守将袁山松,歼灭晋军四千余人,取得自山阴之战以来又一重大胜利。乘此余威,孙恩尽起主力大军,率军十余万,楼船千余艘,从沪渎逆江而上,直逼建康。
朝廷震骇,内外戒严。将领们率兵守卫石头城、秦淮河入江口以及长江南岸和白石等要塞,急令刘牢之自山阴火速回兵堵截孙恩。刘牢之所部远在山阴,大军行动迟缓。刘牢之下令刘裕集合左近精锐部队赶往京都。刘裕挑选一千多精兵,从海盐日夜兼程,一路急行军与孙恩的部队几乎同时赶到丹徒。
刘裕兵少,涉远疲劳,原丹徒守军也没有斗志。孙恩大军登岸,鼓噪而前,占领城西的蒜山。面对十万敌军,刘裕不顾长途跋涉,乘孙恩立足未稳发起突袭。孙恩根本没有料到晋军敢于决战,毫无准备。刘裕大破之,义军投崖赴水者不计其数。孙恩狼狈逃回船上,还是惯用的招数,撇开刘裕不顾,继续率船队向京师进军。
打掉你的都城,摧毁你的大本营,看你还有什么招!孙恩擅长水战,途中接连打败东晋水军,向建康挺进。相王司马道子惶惶不安,拿出他在淝水大战中的绝招,不分日夜待在蒋侯庙祷告神灵保佑。
不要笑话相王,人家这是借东风。
是日,东风乍起,风急浪高。东南风带来大雨,江天万里苍茫。
孙恩很后悔小学时没好好学习自然课,怎么不知道这几天有九级东南风呢。原打算乘东晋兵力分散,各地官军未能及时增援京师时,攻其不备,以海军迅速占领建康。不料因逆水逆风而行,高大楼船舰队前进迟缓,从丹徒至白石短短十几里地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
这时,各地勤王的晋军陆续抵达建康。刘牢之的北府兵驻扎在江中的新洲。出奇制胜的战略目标已难实现,孙恩率船队浮海北上攻陷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消灭官军三千人,然后再向北来到郁洲。
海上有仙山,山在缥缈间。郁洲在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一带,古时是海中大岛屿。孙恩天师本是五斗米道正宗水仙,这下正好回到神仙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