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皇帝杀手(第2/9页)
刘裕不读书,好赌钱,又常赖账,郡县府衙怎么敢用他这种人物,只得去投军。当兵是个苦差事,有头有脸的人都不肯去当兵。因为东晋社会看不起武人。不仅士兵,军官也低人一等。
刘裕家住京口,京口就有一支强兵。淝水战争中大败前秦帝国百万大军的北府兵就是京口兵。
刘裕投军不必当兵,士兵有兵户,他是去做军官,当然,只能做一名下级军官,并且一直做得默默无闻。刘裕虽是庶族,但算京口老乡,有些面子,熬来熬去,也熬到了北府将军孙无终的府司马。按照现在来讲,大体相当于师部参谋的角色,其年已经三十六岁。
古人生命周期比现代人短,要给大人接班,必须成熟早。不管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十六七岁的年纪好些人已经独当一面,三十六岁离退休就不远了。孝武帝以后,东晋对北方各国处于战略防御,大的战争没有。如果不是孙恩大起义,刘裕恐怕就得从北府军中退居二线,然后,被迫转业回乡。
机遇总会有的,时代需要刘裕。震动天下的孙恩大起义爆发了。
贰 五斗米道,长生水仙
信仰是人类必须的,它是人生的目标。可作为信仰的宗教往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实现他们的野心。东晋末年,狂热的宗教热情可以横扫一切,一个五斗米道的大天师点燃江南起义的烽烟,他就是孙恩。
孙恩字灵秀,琅琊人,五斗米道的教主、大天师。听着很像武侠小说,可本故事不是虚构,而是实实在在、真实发生的历史。
五斗米道也叫天师道,是道教前身。日后什么武当派、华山派、全真教等道教派别都是孙子辈的。五斗米道开山掌门人叫张道陵,总坛设在四川鹤鸣山,创建于东汉。张道陵对人讲,我是太上老君亲封的天师,想拜在我的门下,必须拿出五斗米。所以,他的教派叫五斗米道。
张道陵是道教第一任掌门人,传到第三代,他的孙子掌教,将五斗米道发扬光大,成为江湖第一大门派。他就是三国时代赫赫有名的一方诸侯汉中张鲁。
张鲁不满足于做江湖领袖,依靠教中的高手们打下一片天地,割据汉中,以教治国。张鲁自号天师,用“鬼道”教民。初来学道的人都叫鬼卒,不设香主、坛主,叫祭酒、大祭酒。祭酒以老子《道德经》教民诵习,以符水禁咒为人治病,并设“净室”,有病的人叩头思过。鬼吏主管为病人请祷鬼神,教民诚信不欺诈。又置“义舍”,内置米肉供给行路者。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后行刑。有小过者罚修路百步以抵其罪。
五斗米道经张鲁的改造,发展壮大起来。三十年间,当地各族民众“皆信向之”,汉中几乎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曹操破汉中,张鲁投降,汉中政权覆灭,但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未被消灭,随张鲁及其部曲的北迁,五斗米道传播到中国北方。
历经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很大的发展。江东的五斗米道除了信奉以前的教义之外,还相信役使鬼神,神兵相助,相信天官、地官、水官,尤其信仰水仙。教徒坚信长生不死之术,自号“长生人”。人们认为,只要信奉天师道即可成仙,投水者成水仙,被杀死的称“尸解”、“蝉蜕”。总之一句话,死不了。
不仅平民百姓信仰五斗米道,皇室和豪门士族中也有信徒,出现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
在以上众多的士族信徒中,钱塘人杜子恭为重要首领。人们敬之如神,门下有很多弟子,许多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
《晋书》记载一则故事,表明了杜子恭神异之处。有一次,他向人借瓜刀,想必切西瓜吃。刀主是船中的旅客,急着赶路,问什么时候还?他说一会就还给你。开船不等人,能等你吃完西瓜?船行嘉兴,一条大鱼跃入船中,船主破开鱼腹得到借出去的那把瓜刀。此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绝无可能,纵是魔术也无法完美表演,但《晋书》中类似的神奇还有许多。杜子恭已是半个神仙,他有个徒弟叫孙泰,孙泰的侄子就是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