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昆仑”的儿子(第5/8页)

孝武帝既打压士族,又要依靠士族,王恭因其外戚身份得以青云直上。初入仕途时被聘为著作郎,王恭自负才地高华,对人说:“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东晋南朝人喜欢吹牛,这是一种风气。高门士族的人经常吹牛,怕人们看不起他们。

小官、工作累的官,世家大族不屑做。王恭推说有病。朝廷只得改任吏部郎,就是王国宝想干的角色。后来做到丹阳尹。丹阳尹的官职很重要,丹阳郡辖京都建康,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王恭忠于孝武帝,处在司马道子对立的阵营,这从他与王忱的交往中可以一目了然。

王恭与王忱自小交好,是一对光屁股玩大的朋友。有一次,王恭从会稽老家回到建康后,王忱去探望,看到他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会稽盛产竹席,王忱以为他从东边过来,一定有多余的席子,便要了一张。王恭二话没说,等王忱走后,派人把那张竹席送过去,自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事,非常惊讶。王恭回答说:“我平生无长物。”我没有多余的东西。可见两人的交情。

王恭去会稽扫墓,王忱特地赶来拜墓,王恭又去回看他,两人秉烛夜谈,难分难舍。父亲王蕴对他说:“恐怕阿大不是你的朋友。”王蕴的预见成为现实,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君相之争,演化为两大高门士族太原王氏之间的斗争。

袁悦之事件发生后,王恭力主杀死袁悦之,与司马道子集团交恶,也与王忱朋友反目。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反映出二人已水火不容。两人曾经一起在左仆射何澄家做客,王恭当时是丹阳尹,王忱受任荆州还没赴职。喝着喝着起了矛盾,王忱劝酒,王恭不肯喝,王忱就强逼他喝,局面失控,两人都火了,各自绕起裙带就要动手。

王恭府里有近千人,全叫到何澄府,王忱的家想必离得远,跟班虽少,也都叫到跟前,双方就要大打出手。何澄敢紧站到两人中间苦劝,好歹散了。《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评了一句话:“所谓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其实,两人不是真心反目成仇,实在各为其主。关系破裂之后,王恭还时常想起王忱,一日清晨看到晨光中闪动的露水打湿初吐嫩芽的新桐时,触景生情道:“王大(王忱)故自濯濯。”濯濯形容光泽闪耀的样子。

担当江淮重任的王恭能够抑制司马道子集团的势力吗?孝武帝在任用王恭的问题上曾经征求过智囊王雅的意见:“我准备重用王恭和殷仲堪,你看怎么样?”王雅明确回答道:“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仲堪谨慎检点,文章道义著称于世。然二人皆严峻狭隘,自以为是,而且缺乏干才谋略。若委以方面之任,天下太平无事可以忠于职守,一旦有事,一定会成为祸乱的根源!”

王雅的话不幸言中,孝武帝死后,王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成为东晋末年军事战乱的罪魁祸首,那么殷仲堪呢?

肆 独眼殷仲堪

殷仲堪一只眼瞎了,他还之所以能够出任荆州刺史,是因为正值壮年的王忱去世,醉酒而死。朝野上下为荆州都督一职展开角逐。司马道子推出中书令王国宝,尚书左仆射王珣参与进来。

王珣是王导的孙子,年轻时与谢玄一道成为桓温幕僚。桓温曾经预测谢玄四十岁出将,王珣成为国家重臣不须等到白头,“谢玄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珣当作黑头公。”王珣和弟弟王珉同为谢家女婿,谢安执政,抑制王、桓两家势力,两族猜嫌致隙。谢安先后让谢家女儿与两兄弟离婚,二族由此成仇。王珣拒绝朝廷给予的官职,直到谢氏失势,才重入朝廷,官拜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分管吏部。

副总理不如地方大员有威权。荆州都督是东晋王朝最重要的角色。西镇人选之争进行得异常激烈,王珣自恃高门望族、资质才干足以胜任,非常渴望得到荆州的任职。当事情已经决定,诏令没有发出之时,王珣偷偷询问黄门侍郎殷仲堪:“荆州为什么还没有安排人选?”

他为什么要问殷仲堪呢?因为此人是黄门侍郎,属门下省,门下省掌管宫廷机要。黄门侍郎官职不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但能够接触到朝廷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