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虎步中原(第5/8页)
军中乏粮,拓跋珪撤中山之围到河间征粮吃饭。中山城又发生内乱,慕容详见魏兵退走,扬扬得意,杀死库官骥等慕容宝留守中山城的将领自称皇帝,并将拓跋觚斩首,与北魏划清界限,希望以此坚定人们抗战的信心。
拓跋觚是拓跋珪同母异父的弟弟,北魏驻燕国的外交官,因索马事件两国交恶,被扣留在中山城。慕容垂特别欣赏这个孙外甥,私下有意让他做魏国国主,待之恩情厚重。拓跋觚在中山期间,留心学业,诵读经书,赢得后燕人的好感。慕容详杀害拓跋觚,白白激起拓跋鲜卑人的愤怒,得不偿失。为恐吓反抗自己的人,慕容详执政短短一个月里,杀戮无度,王公以下五百多人被杀,内外震动,莫敢忤视。威严不是靠杀人获得的,人们逐渐离心离德。
魏军无粮,燕国人也无粮。面对城中的饥荒,慕容详害怕魏军偷袭,不允许人们出城去采集野草果腹,饿死的人尸横遍地。慕容麟回来了,借助人们的仇恨,轻易除掉慕容详,终于圆了多年的皇帝梦。他这个皇帝做得极度艰难,手底下的百姓吃不上饭,只得下令出城四下找粮食吃。
坚持!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利者,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个人?
战死的,饿死的,尸体腐烂,瘟疫流行。困难属于双方,魏军人畜死伤大半,几乎没有人想把战争继续下去。这些野蛮的硬汉子流着泪对拓跋珪说:“跟从大王从塞上一路打来的士兵,活下来的只有十分之四五。”人死去一半多,众将满以为这回魏王肯定会撤兵。谁知拓跋珪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说得非常之不客气,非常之冷酷:“死人是天命,有什么办法?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可以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就看我能不能统治他们,难道还怕没有臣民吗?”
拓跋珪向他的将领和部落首领们传达了三个讯息,第一,决不退兵;第二,不怕死人;第三,不怕你们草原各部落不和我一条心。死一样的沉寂,有时话语比死亡还要令人恐怖。拓跋珪说这话,对于为他出生入死的草原诸部来说,有些绝情。他开始以中原百姓的皇帝自居,为日后与拓跋部及附属诸部落首领之间的矛盾埋下隐患。
黎明前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
中山城终于断粮了,慕容麟无奈之下,率两万燕军出城据守,意图与魏军决战。九月二十九即甲子日,拓跋珪发起对中山城的总攻。太史令晁崇劝阻道:“不吉,昔纣王以甲子亡,甲子是疾日,兵家忌之。”拓跋珪冷笑着反问道:“纣王以甲子亡,周武王不以甲子兴吗?”晁崇无言以对。
拓跋珪与慕容麟决战,大破燕军,斩首九千余级,慕容麟逃逸,魏军乘势攻克中山。燕国投降的公卿、尚书、将吏、士卒两万余人,拓跋珪一概赦免,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帝王襟胸。
魏军攻克中山,燕国皇叔慕容德从邺城南渡黄河,退守山东,后燕国在河北的最后据点失掉了。经过一年零五个月艰苦卓绝的作战,拓跋珪由主动转为被动,再由被动转为主动,彻底击败强大的后燕,获得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使北魏成为北方第一强国。继匈奴、羯、慕容鲜卑、氐之后,又一个胡族入主中原。慕容宝到哪里去了?慕容鲜卑会甘心失败吗?
肆 兵变黄榆谷
燕国皇帝慕容宝逃离中山城,星夜兼程,途中人马逃散,宫廷中的亲信近臣跑得精光,好在高阳王慕容隆率领数百名骑兵一刻不离左右,担当宿卫,众人一路风尘仆仆来到蓟城,今天的北京。到了蓟城,就到了长城,过了长城,他们就安全了,辽东是慕容鲜卑人世代生活的地方。慕容宝看到了长子慕容会的辽东军,如释重负,喜出望外。然而,慕容会并不热情,冷淡的眼神掠过疲惫不堪的中原军队,竟然闪过怨恨之色。
经过慕容麟叛乱的慕容宝被儿子的表现弄得心神不宁,产生怀疑,私下对慕容隆和慕容农表达了担心:“会儿是不是因为没有当上太子怨恨朕,会不会发动叛乱?”慕容隆和慕容农一起摇头:“不会的,陛下您多心了,会儿年少,很早独当一面,养成骄纵的习惯,狂妄傲慢而已,不会有其他的想法!”慕容宝放心不下,下诏把辽东军抽出一部分配给二王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