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露洒桶狭间(第6/10页)

另一方面,清洲城内信长家也正在举行会议商讨对策。究竟是守是攻?围绕这个焦点,群臣间展开了激烈争论。

守城派的代表,是织田家两朝老臣,佐渡守备林通胜。平手政秀已于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面谏信长后自尽身亡,未能出席本次会议。

“以我方三千兵马对敌方四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处于绝对劣势之下的我们,只有利用仅剩的地利优势坐守城池打持久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能坚守城池,争取更多的时间,就可以向武田、斋藤乞求援军,这未尝不是一条生路。”林通胜主张守城。

平手政秀死后,通胜是织田家资格最老的重臣。他的一席话,给与会群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争论的天平,立时倾向于守城一方。

坚守城池,期待援军,自然是最有效的战法。但信长明白:早已和今川家缔结同盟的武田,断不会发兵援救自家。

如果舅舅斋藤道三还健在的话,说不定还能派兵救援。但道三死后继位的义龙,却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别说发兵救援,搞不好这小子乘机从背后捅自己一刀也说不定呢。

三千对四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胜算都微乎其微。既然已无取胜的可能性,现在唯一能做的—则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对也想独霸天下的信长而言,今川是眼下最大的绊脚石,他一直期待有朝一日与义元一决雌雄。今天,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信长铁青着面孔默不作声,静静旁观诸大臣夸夸其词的纸上谈兵。

在信长看来,无论长老们说什么,统帅终究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才拥有最终的决议权,他认为开会纯粹是浪费时间。

平原遭遇的场合

之所以肯耐着性子听下去,是因为他知道,这些家臣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机会表示自己的忠心;此外,老臣们的意见不一定正确,但对他们,必须要保持起码的尊重。

虽然此战信长方面胜算几乎微乎其微,但这并不表示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性。四万对三千可能性自然是零,然而这也仅限于双方各倾总兵力在平原遭遇的场合。

所有的战场都在织田家的领地内。信长顶着“大呆瓜”诨号四处浪荡时,早已把领内各地都逛了个遍,对自家领土的地理状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在丹下、中岛、善照寺、鹫津、丸根五处修筑了坚固的兵砦,意图借此阻止今川上京。

综合前线次第传来的军报分析:义元本阵就在沓挂。如此一来,主力必将在大高城桥头堡的丸根、鹫津、鸣海三方面展开。也就是说,号称四万大军的主战力,此刻大部分都已不在义元身边。

根据报告显示:义元本阵的兵力最多不超过五千,并且其中主力大部分布于丸根、鹫津、鸣海三大战场。据闻义元自进入沓挂城以来,一方面热衷会见前来献贡的住民,一方面召集群臣夜夜笙歌,饮酒作乐。

拨开四万大军的虚雾,信长清楚得知义元本阵主力不过四五千兵马。如果织田军倾三千精锐一举攻入本阵,胜算将大大提高。

信长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守城派代表—林通胜等人喋喋不休的主张,一边冷静分析近来获得的诸多情报。

今川军依赖大兵力,骄纵狂傲,施行的是索敌(一边寻找敌人一边发动进攻)战术;而信长通常习惯向四面八方派出探细,令忍者们化妆成农民、樵夫、山人等分头活动,广泛收集各方面情报。

双方于桶狭间正式对决之前,信长在情报战上已胜出了一筹。

如果按照守城派建议—闭城免战静待援军的话,织田家必将坐以待毙。只有出城主动迎击,才是起死回生的唯一机会。

“反正横竖都是一死,诸位可以节省一点口水了。”

说完,信长宣布会议结束,命大家回去稍睡片刻。

想到自己苦口婆心的箴言建议,到头换来的竟然只是一声“节省口水”!林通胜对信长彻底绝望,他预感织田家的事业到此已走到了尽头。

五月十八日夜半,信长从床上一跃而起,以最快的速度全身披挂完毕后,他召集群臣火速前来,随即下达了作战命令。

“人生五十年,转眼成空;富贵功名似云烟,如梦如幻;皇图霸业一场戏,天地万物终凋零;所谓永垂不朽,不过是痴人说梦。”这首“敦盛”,是信长平日最爱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