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安禄山的恐惧(第4/5页)
原本是燕军追击唐军,现在反而是唐军在追击燕军。史思明猝不及防,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九门会战惨败后,蔡希德一口气逃回了洛阳,向安禄山禀报了河北的战况。
安禄山大为震骇,对于河北的局势顿时忧心忡忡。
值此用人之际,安禄山也顾不上追究蔡希德的战败之责了,赶紧又拨给他步骑两万人,命他即刻返回河北,与史思明会合。同时,安禄山又向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出紧急命令,让他再派一万多人,火速南下驰援史思明。
到了这一年五月,几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史思明又抖擞起来了。因为南北两路援兵到达后,他麾下的兵力总计已经超过了五万人。
当时,唐军仍然保持着进攻态势,郭、李兵团已经攻占了博陵西北的恒阳(今河北曲阳县)。史思明随即出动大军,把恒阳团团包围。郭子仪采取了深沟高垒、避实就虚的战术,白天只命士兵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等晚上燕军睡觉时,再出动奇兵偷袭。
唐军天天这么搞,把燕军士兵搞得一个个神经衰弱,痛苦不堪。
数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知道燕军军心已然不稳,遂大举反攻。
五月二十九日,唐军与燕军在嘉山(曲阳县东北)进行决战。由于燕军官兵早已被郭子仪的疲劳战术弄得头昏脑胀、四肢无力,连走路和骑马都没精神,更不用说上阵打仗了,所以这一战,燕军再度惨败,被斩首四万余级,被俘千余,几乎全军覆没。
史思明也很惨。他的坐骑被射死,头盔被打掉,连靴子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只好披头散发,光着脚丫,拄着一杆短枪落荒而逃。
安禄山煞费苦心替史思明攒足的本钱,就这样又一次被他打了水漂。史思明感到了耻辱。
嘉山会战,是史思明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场奇耻大辱!
一直要到四年后,在洛阳城北的邙山脚下,史思明利用唐军将领仆固怀恩犯下的错误,才终于击败了李光弼,洗刷了嘉山脚下的这场奇耻大辱。
嘉山大捷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乘胜进围博陵。史思明始终龟缩在城中,只剩下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力。
随着唐军在河北的节节胜利,各地民众纷纷起义,诛杀了安禄山任命的太守,十几个郡宣布光复。
至此,燕赵大地又重新回到了李唐朝廷手中,范阳与洛阳的联系彻底断绝。往日,在官道上纵横驰骋的燕军骑兵都消失了,只有时不时看见一两个信使偷偷摸摸地从小路疾驰而过,但其中的大多数还是被各地官兵截获斩杀,能溜过的漏网之鱼少之又少。
驻守在洛阳的燕军将士顿时人心惶惶。
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范阳,而今南北路绝,连一封家书都递不到,又岂能不让他们愁肠百结?
一种无可救药的思乡病顿时像瘟疫一样,开始在洛阳的燕军中迅速蔓延。
而燕朝皇帝安禄山此时的心境,也不比士兵们好多少。
仿佛在一夜之间,安禄山那称霸天下的雄心就悄然萎缩了。
因为这些日子,来自四面八方的战报实在是让他寝食难安。
西面,他的兵锋受阻于潼关,不能向关中前进半步;西北,他的党羽高秀岩从一开始就没打过胜仗,根本无法有效牵制唐军;西南,唐军层层设防,屡破燕军,使他“下南阳,取武关,经蓝田绕袭长安”的计划始终未能得逞;南面和东南,他的部队也遭到了各路唐军的顽强抵抗,无法顺利进军荆楚和江淮,使他占据江,淮一带财赋重镇的希望化成了泡影;而最惨的当然就是河北了,自从郭子仪和李光弼进入河北后,史思明就成了一只无头苍蝇,一次次被打得晕头转向、满地找牙,不但把起兵初期打下的地盘全丢光了,而且让老巢范阳彻底暴露在了唐军的眼皮底下……
什么叫四面楚歌?
这就叫四面楚歌!
安禄山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才当了几天皇帝,为什么形势就坏到了这般地步呢?!
早知道这样,老子还不如一辈子在范阳当土皇帝,也不至于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到了阴曹地府还要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安禄山后悔了。
自从起兵以来,他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后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