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安禄山的恐惧(第3/5页)

常山城内的粮草日渐匮乏,将士们都吃不饱,而战马则只能吃草席和草垫。李光弼知道这么下去不是办法,随即派出五百辆车前往距离最近的石邑县(今河北石家庄市)运粮,以解燃眉之急。石邑是常山下辖的一个县,此时由李光弼部将张奉璋驻守。

为了防备燕军偷袭,李光弼特意让车夫全都穿上铠甲,另派一千弓弩手随行,一路结成方阵保护车队。

唐军的弓弩手是燕军骑兵的克星。奉命前来劫粮的燕军远远望见,一个也不敢靠近。史思明只好命蔡希德率兵攻打石邑,却又被张奉璋击退。最后,五百车粮草终于顺利运抵常山。

但是,这只是一时救急之策,要想保住常山并扩大战果,就必须彻底打败史思明。为此,李光弼立刻遣使向朔方的郭子仪告急,请他率主力驰援河北。

这一年四月九日,郭子仪在征得朝廷的同意后,率蕃、汉步骑兵团共十万余人进抵常山。

史思明的噩梦就此降临。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蔡希德在九门城南展开会战。

自安禄山反叛以来,这是官军与叛军在河北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会战。此战,唐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朔方军是一支百战之师,与河北当地的团练和义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获全胜,中郎将浑瑊在战斗中射杀了燕军大将李立节,史思明带着残部逃奔赵郡(今河北赵县),蔡希德则一口气逃到了巨鹿(今河北邢台市)。

赵郡和巨鹿都在九门的南面,史思明和蔡希德南逃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逃回燕军大本营洛阳。可跑到赵郡时,史思明忽然改变了主意。因为逃到洛阳就等于放弃河北,而放弃河北就等于承认失败,这不仅意味着他在河北将近半年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而且安禄山肯定也不会轻饶了他。

思虑及此,史思明只好掉头北上,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当时博陵已经反正,但是守军不多,史思明攻入城中后,为了泄愤,一下子把全城的官吏诛杀殆尽。

史思明的暴行激起了河北诸郡的义愤,于是各地的老百姓纷纷组织义勇军,群起抗暴,多则二万人,少则一万人,各自修筑营寨堡垒,处处狙击燕军。

河北的燕军一下子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与之相反的是,凡郭子仪、李光弼军所到之处,各地义勇军无不争相效命。

四月十七日,郭、李军团进抵赵郡,只用了一天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将其攻克。朔方军涌入赵郡后,相当一部分士兵无视军纪,开始劫掠财物,李光弼大为光火,亲自坐到城门口,见一个抓一个,把他们抢劫的财物悉数没收,然后一一发还给百姓。

唐军克复赵郡时,俘虏了四千名燕军士兵,郭子仪下令全部释放,只斩杀了安禄山任命的赵郡太守郭献璆。

毫无疑问,郭、李二人的宽仁之举极大地赢得了民心。

郭子仪和李光弼之所以会成为备受后人称颂的千古名将,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征善战,也不仅是因为他们通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同时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恤百姓,尊重生命。

无论在任何时代,军人都不应该成为嗜血的屠夫。因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止杀。所以,一个真正优秀的军人,应该在坚硬的铠甲下面,包藏一颗悲悯之心。

郭、李军团在赵郡稍作休整之后,随即北上围攻博陵。史思明率众死守,唐军连攻十天未能得手,军中开始缺粮,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撤回常山。

就在唐军南撤的时候,史思明自以为反击的机会来了,立刻率部尾随。郭子仪一边不慌不忙地撤退,一边不断派出精锐骑兵回头阻击,史思明丝毫捞不到便宜。

燕军就这样尾随唐军走了三天三夜。到达行唐(今河北行唐县)附近时,史思明看见士兵们一个个疲惫不堪,再也无力追击,只好命部队掉头返回博陵。

稍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史思明以为唐军早已南撤,完全放松了警惕。可是,当他们刚刚走到沙河(滹沱河支流),郭子仪却突然率部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