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第5/21页)

1947年7月,华野发起攻势,以第一纵队围攻邹县,第四纵队围攻滕县,邹县、滕县各有整二十师的一个旅驻守,其中滕县含师部直属部队。

解放军的纵队大致相当于军,以一个纵队攻一座城,攻了四天都没攻下来,最后不得不将两个纵队合起来打滕县,又未奏效。

一般国民党部队在重压之下极易崩溃,杨干才在守城时,提出了“人存阵地存,人亡阵地亡”的口号,第二十军的固守相当顽强。

杨干才又派人将城内燃料收集起来,用作夜间城墙上的照明,使攻城部队不能隐蔽地接近城墙,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解放军擅长夜袭的特点。

一、四纵队是华野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但都在邹县和滕县碰了硬钉子,加上接下来的几仗,两纵队损失达到三分之二,实力遭到极大削弱。

日后一位参战的解放军将领总结说,还是战前过于轻敌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以一两个纵队的兵力,一口吃掉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根本不可能办到。”

自1947年上半年开始,就全国战场形势而言,解放军正在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大反攻,因滕县攻守战的挫折,华野内部一度对大反攻形势产生了怀疑,有人甚至说:“反攻,反攻,丢掉山东。”

粟裕作为这次战役的总指挥,也承认仗没有打好,并发电向中央军委作了检讨。

当整二十师开赴前线战场时,杨森已经被迫离开了黔省主席的宝座。

四川军人中,担任过封疆大吏且治理较有成就的,除刘湘之外,首推刘文辉和杨森。

西康地方贫瘠,人口稀少,而民族关系又极其复杂,别说发展,就算维持也相当不易,刘文辉自认他是用“二十余年的苦斗”,才争取到了一个发展的局面。

尤为后人所称道的是,刘文辉对教育的一贯重视和投入。据说在当年的西康,学校校舍大多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而县政府破烂不堪,因为刘文辉有明令在先:“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西康所辖县府的办公房因年久失修,许多已有倒塌危险,县政府只好找来树桩撑着,而有的县长在忙完公务后,还要亲自到当地小学代课教国语,以示尊师重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省份,解放前夕的西康教育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

考虑到西康的实际和刘文辉本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谅解他的某些苦楚和不得已,假使回到和平盛世,多宝道人真乃一不可多得之良吏也。

杨森治黔同样值得一说。过去杨森督理成都虽然时间不长,但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刮目相看——你再怎么骂他是“蛮干将军”,成都最繁华街道建成了,体育健身推行了,缠足陋习废除了……杨森出任贵州省主席后,公开说:“我过去在川北,总共才有六县防区,还要抓紧时间搞建设,现在掌握了一省政权,更要大干一番了。”

杨森提出了“建设新贵州”的口号,并着重在公路电讯和文化教育方面做了拓展,应该说,这两条都牵住了贵州发展的牛鼻子。

按照杨森的要求,从区到县,从县到乡,都得修公路,通电话,并以此对县长进行政绩考核。杨森说到做到,挨个进行检查,有一次查到一座县里,县长叫苦不迭,说这公路我没法修。

杨森忙问究竟。原来公路要从一个人称晏二嫂的家田里通过,这晏二嫂系国民党空军第五军区司令晏玉琮的嫂子,威风得紧,也像刘周书那样是个“虎婆”,当地无人敢惹,她不仅几次拔掉修路的路标,还打了测量人员,修路工程因此停了下来。

杨森听后,大为生气:“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呢,你怕这个女人干啥,顶多不过是打仗。要是晏玉琮敢派飞机来炸你,我就算他本事大!”

有了“蛮干将军”撑腰,县长鼓起勇气,第二天就派人把晏二嫂抓了起来,连晏玉琮派秘书来交涉也没用,最后还是由绅士出面讲情,担保“虎婆”不再捣乱,才予以释放。

第二年,晏玉琮回家乡,找到了这位县长。县长以为晏玉琮要上门寻衅,不免有些慌张,晏玉琮却说:“我这次回来不是和你算账,是要向你道谢的。过去我从贵阳回家要坐三天滑竿,现在通了公路,只坐半天汽车就到了,公路修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