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时地利人和(第6/19页)

又得陆军来给空军擦屁股了。新任“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为扭转不利局势,提出了上中两策,上策是继续进攻重庆。

当时随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已形成了将在中国东部登陆的趋势,这使得日军大本营更倾向于加强东部沿海守备,已无力在西部组织类似于“一号作战”那样的攻势,因此上策也就只能留给冈村一个人自娱自乐了。

得到批准的是中策,即通过局部作战的方式,占领老河口和芷江的空军基地。

大略既定,冈村便将老河口作战的活儿分派给了华北的第十二军。

第十二军为豫湘桂会战中河南一役的原班人马,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中将曾亲身指挥过这一战役,其他诸如战车师团和骑兵旅团,也都是当年打垮汤恩伯的夺命利器。

1945年3月22日拂晓,第十二军朝老河口所在的第五战区发起了全面攻势,其目的除占领机场外,还准备进而控制五战区所在区域,为继续进攻抗战大后方创造条件。

老河口位于襄河东岸,除被作为空军基地外,第五战区长官部也在这里。在老河口攻守战开始之前,李宗仁已经调职,新任司令长官是刘峙。得悉日军开始攻击,刘峙急忙组织长官部迁往襄河以西。

长官部在老河口驻扎日久,机关人员眷属众多,加上老河口机场还有大量军用物资需要搬迁,导致运输困难很大,渡口一度为之堵塞,刘峙于是命令担任卫戍任务的川军第125师在老河口据守三天,以掩护长官部和飞机场撤离。

第125师是孙震第二十二集团军的部队,一师三团,因为一个团回四川接新兵未归,实际只有两个团可以参战。

老河口的城西、城南就是襄河,背水列阵,处于无路可退的境地,如果是残破之师,这种地形很可能影响军心,但第125师一直在老河口整训,实力保存较好,加之又有长官部卫戍部队的荣誉在身,两团的士气均非常高,对固守三天也很有信心。

接到命令后,师长汪匣峰分兵为三:他亲率师部及375团守城,副师长兼团长陈仕俊率373团在城北外围高地进行阻击,另外再抽一个营在老河口东北的光化老城附近建立前哨阵地。

老河口城内城外事先未筑工事,城墙又是土筑的,缺口很多,第125师又日夜赶筑工事,居民也动员起来,帮助部队堵塞城墙缺口,构筑巷道阵地。

第十二军正一步步向老河口逼近。作为河南会战的亲历者,内山司令官非常希望利用特种部队的速度,以便能够“出其不意”,重新给他创造类似于河南会战那样的奇迹。

在战车师团和骑兵旅团中,内山更看重的是前者,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他特地关照战车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发挥机动力,迅速突进。”

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却把个山路弄得愁肠百结。

从机动化程度上来看,坦克确实应该跑在人腿、马腿前面,但还得看道路状况如何。

根据山路的侦察,第五战区已动员地方人力,将豫西的主要道路全部予以破坏,如果天晴,尚能硬着头皮开过去,无非是坦克手颠簸一些罢了,但如果是下雨天就惨了,泥泞的道路和田地以及上涨的河汉,都会让坦克寸步难行。

山路说,应该让第十二军提供报告,确认哪一天是晴天,这样战车师团才能行动。

老河口一带系秦岭余脉,此处森林密布,水分充足,气候变化多端,一年四季都像是小孩子的脸。第十二军的气象人员或许可以准确预测华北气候,但在短期内哪里能知道秦岭究竟哪一天下雨,哪一天不下雨。

这是一个内山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看来奢侈品也没别的好处,就一个字,贵!难道让坦克打个仗,还得从东京派气象专家过来服侍你不成?

内山要保持他的军司令官风度,纵然不悦,也一直忍着,偏偏山路又不知趣,还在为此喋喋不休,问这个问那个。

一个不上路的家伙,加上一个雷人的理由,把军司令部的人全都给惹毛了。内山的参谋长站起来,怒容满面地打断了山路裹脚布似的发言:“军队的最高使命就是作战,至于天气如何无法肯定!”

挨了训,山路这才闭上了嘴。

内山甚为失望,于是又把头扭向骑兵旅团长藤田茂少将,问他需要几天才能到达老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