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8/19页)
范绍增恩怨分明,绝不会因为一顿饭就原谅刘湘,也不打算原谅,戴笠之邀可谓正中下怀。
为了抓刘湘的“现行”,混社会的范哈儿三十六计齐上,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始终未能掌握刘湘的核心密码。
一个偶然的机会,某团长从前线退到汉口,去医院看望旧交,后者担任刘湘的军务处长,当时正在草拟一份电令,而这份电令又恰巧被该团长偷看到了。
电令的内容是命令王缵绪率两个师的守川部队,驻扎宜昌、沙市,并与韩复榘派去襄阳、樊城的部队取得联系,以便拒蒋入川。
某团长是原范绍增师的老团长,又与范绍增是同一个堂口的袍哥,他回去便把电报内容告诉了范绍增。
范绍增听后眼睛一亮,若电文为真,这刘湘的骨头都不知要被拆到哪里敲鼓去呢,还愁大仇不报吗?
戴笠闻报,在再三确认后,立即将截获的刘、韩往来电文送交军统局电讯总台,参照范绍增所说的电报内容,终于顺藤摸瓜,破译出了相关的所有电报。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开封召集韩复榘、宋哲元与会,会后将韩复榘予以扣押。宋哲元为其求情,蒋介石不予理会,当即将其押解汉口,不久予以枪决。
事发时,刘湘尚不知情。他还对三角联盟有所期待,还以为不过是在重复“那些年,我们玩过的把戏”,完全没想到时过境迁,这种自编自导的演出将会给他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1938年1月13日上午,冯玉祥来医院看望刘湘。自从两人建立联系后,尽管表面上并无特殊关系,但实际上往来很是亲密,冯玉祥也一直视刘湘为自己的支持者和未来的“知心部下”。
刘湘是病人,本不能谈话太久,可那天刘湘精神极佳,心致颇高,一下子竟谈了两个多小时,谈的时候声音很大,连外面都听得见。
当然外面能听得见的就不会是什么秘密,无非是团结抗战、建设四川这些,也足见二人对前景的共同憧憬。
下午一点以后,一位不速之客飘然而至,他是何应钦。
这次又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不详。不过据说一贯温文尔雅的何应钦口气很重,在质问刘湘时,还当场叭地一声,把刘湘给韩复榘的密电稿甩在了桌上,说:“你看这是什么!”
何应钦走后不久,身体本已渐渐康复的刘湘突然病情逆转,吐了很多血,并很快昏迷过去,醒来后也不会说话,只能以摇头或点头示意。
随侍和医院全都慌了手脚,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抢救办法。
1938年1月17日,院方准备给刘湘输血,才发现他的血管已经收缩,输不进去了。
眼见无法挽救,幕僚就替刘湘起草了一份遗嘱,读给刘湘听,可惜他此时连头都不能点了。
1938年1月20日下午8时,刘湘气绝于汉口万国医院,临死前没留下任何只言片语,那份有“敌军一日不退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生还”的遗嘱,实际为幕僚所代写。
众人只在整理遗物时,在抽柜中发现一张纸条,上有刘湘亲笔写的两行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亦不知为何时所写,但陪侍刘湘的人都视其为刘湘的真正遗嘱,后将其带回了四川。
刘湘一生行事,最值得称颂的共有两条:其一是统一四川,川中百废得兴,使抗战得到了一个坚实而稳定的大后方;其二是力主抗战,誓师出征的川军及其不断补充前线的壮丁,都成为抗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如果,所以这个世界每天都在诞生各种各样的遗憾和悲剧。
刘湘的死讯传到四川,对当地官场而言,不啻一声晴天霹雳,文武官员个个惊骇万状,邓汉祥更是痛不欲生。
他留守川中,本以为能从白帝城迎来凯旋而归的英雄,不料等到的却是一具出师未捷,带着无限痛悔的冰冷躯体。
作为一个职业幕僚,在效力于刘湘之前,邓汉祥还曾先后在陈宦、段祺瑞门下供职。陈宦太过腹黑,对他是“疑而不用”,段祺瑞倒是信任他,只可惜那时老段已走下坡路,他始终得不到一个让自己才能充分施展的机会。
刘湘是第一个“三顾茅庐”,并且曾对他付以足够信任和重用的人,尤其是在统一四川后的这三年里,邓汉祥如鱼得水,几乎释放出了平生的所有才华和智慧,也达到了一个幕僚所能达到的事业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