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7/19页)
刘湘有时也写写字、练练书法,某天在桌上兴笔写了两句诗:“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
幕僚一边拿去裱册页,一边恭维他说:“甫公,你快成书法家了。”近身超能
刘湘思乡心切,他也许没有想到,无意中写下的那两句古诗有多么不吉利。
望帝者,蜀之古君也,死后思念故国,遂化为杜鹃,一迭声地呼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它在预示着什么?
自从住进万国医院后,刘湘就拥有了一个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与“釜底抽薪”相比,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更少,但是一说出来却绝对要惊煞他人。
七七事变前,通过冯玉祥的关系,刘湘得以结识了宋哲元和韩复榘,不过只是初步接触,并未像与广西的李宗仁那样制定军事协定。即使要建立联盟,其旗号也不出乎“抗日反蒋”。
到了抗战,刘湘、宋哲元、韩复榘的处境都一样狼狈。当然三人还有区别,刘湘是生了病没法指挥部队,宋哲元是吃了败仗,不得不退,韩复榘则是放弃山东,不战而退。
人在被逼急的时候,最容易误入歧途,刘湘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获悉蒋介石即将带兵入川,他又想到了联络宋、韩,以便建立起三角联盟。
只不过建立这个联盟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是联合抗战,竟然是反着来的。整个方案为:刘湘命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复榘率鲁军占据南阳、襄樊、汉中;宋哲元负责据守潼关以西。
三角联盟其实与刘湘自定的回川规划并不矛盾。联盟是要阻止“中央军”大批入川,规划是要在“中央军”不可能大批入川的前提下,与光杆的国民政府斗,要不然川军再怎么武装,又岂是“中央军”的对手?
刘湘先派代表拿着方案和韩复榘联系,韩复榘早有此意,一拍即合,随后韩复榘再派人去串通宋哲元。
宋哲元虽然过去也和蒋介石明争暗斗,甚至做过“以日制蒋”的事,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明显要比这两人有见识得多。他当下便把参谋长叫到自己房间,交代经过后问:“你看这事做得做不得?”
参谋长不知宋哲元内心态度究竟如何,遂反问了一句:“总司令(宋哲元)以为如何?”
宋哲元斩钉截铁:“不能做,做了要遗臭万年的。”
参谋同意,说:“对。”
宋哲元特地关照:“要严守秘密。”随后他一面敷衍韩复榘的代表,一面用特密电,也就是只有蒋介石和宋哲元能亲译的密电码,向蒋介石进行了报告。
蒋介石接到密报,在深感震惊的同时,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在没有确凿证据,或有了证据一时也不便下手的情况下,暂时不宜打草惊蛇。
蒋介石采取了一个相对审慎的态度和做法。宋哲元密报有功,自然要嘉许,对韩复榘要严密防范,除布下“卧底”外,还在鲁军周围设置兵力,随时防其异动。
对住院的刘湘,则是另外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蒋介石下令有特工王之称的戴笠负责派人监视,同时作出三条规定:“有病养;死了葬;逃走杀。”
“飞速号”爆炸不是设备原因,而是纯属人为:戴笠事前侦获情报后,派特工在重庆对飞机进行了破坏。
戴笠截获了刘湘和韩复榘的来往电报,但破译不出,为此又亲邀范绍增协助监视。
对范绍增而言,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在何应钦主持的重庆整军会议上发了一次大傻,真成了如假包换的“范哈儿”,尤其那句“服从中央,裁减我师”,令他成了刘湘的眼中钉、肉中刺。
整军会议半途夭折之后,刘湘仿佛是赴鸿门宴的汉高祖,一俟转危为安,首先就是“立诛杀曹无伤”,下令免去了范绍增的师长职务——你不是喜欢裁吗,我现在把你也一并裁掉。
要再找一个撤职的理由不容易,而且报到老蒋那里,可能又是一个“撤职留任”,刘湘转换手法,明升暗降,将范绍增提升为副军长,但同时又不让他实际到任,从而间接达到了撤职的目的。
范绍增因一时冲动而丢了部队,成为光杆,也知道待不下去了,便主动向刘湘请求到上海休养。刘湘求之不得,当即设宴为范绍增饯行,将他给打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