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光如雪月如霜(第7/8页)
大场的所有阵地都犬牙交错,相互依赖,哪一座阵地被打开缺口,就可能给其他阵地带来巨大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马上予以夺回。
杨森在电话里急命师长到前线指挥,不料师长刚至中途,就被手榴弹炸伤,间不容发之际,杨森决定亲自到前线指挥。
当杨森带着预备队,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时,前线已呈不支之状。得知主帅亲征,官兵欢声雷动,增加了收复阵地以及固守原有阵地的信心。
要在白天夺回阵地,光靠血肉和刺刀,没有攻坚火力相配合是无济于事的。而第二十军除了机步枪,就是大刀,火炮一门也没有。在此情况下,杨森与战区炮兵总部取得了联系。
在第二十军后方阵地的棉花地内,一直隐蔽着少数炮兵阵地,但为了避免轰炸和炮击,白天都用伪装掩盖着,基本不起作用。只有在晚上才向日军阵地偶尔射击一下,如此使用炮兵,当然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对日军阵地的破坏亦很有限,犹如是在挠痒痒,所以日军甚至都不予以还击。
这次炮兵总部破了一次例,从下午一点开始,集中百门重炮,对日军阵地进行炮击,日军炮兵也立即还击。对射过后,阵地及附近烟火弥漫,白天几乎变成了黑夜,为中方进攻提供了掩护。
杨森乘势组织部队发起猛攻。战场上横尸遍野,受伤未死者仍在血泊中辗转呻吟,川军官兵山呼海啸,踏着血迹前进,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后,终于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炮兵支援仅此一次,接下来又轮到日军使用钢铁攻势,不停顿地对第二十军阵地实施炮击。因第二十军弹药消耗量过大,其后方来不及补充,到最后不得不把每日的炮弹使用量限定在基数的十分之二。
但是这次第二十军再未后退一步,俨然是一座不倒的长城。
杨森的预备队兵员也接近枯竭,只剩下一个营,增援上去后,前线仍然频频告急,其中陈家行阵地仅剩一名营长指挥数名士兵在硬撑。
杨森索性把师部直属手枪连也派去陈家行。手枪连是杨森等军师长最后的防卫依赖,阵地指挥官说:“我们怎么好使用这个部队呢?”
随手枪连前来的总部人员替他做了个打算:“手枪兵只能在敌军密集接近时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你们暂时留着不用也可以,以备万一吧。”
在“万一”即将到来之际,战区派桂军前来接替第二十军防线。第二十军打仗老实,他们认认真真地把顿悟寺、陈家行、蕴藻滨等阵地画图移交,并由对方签字为凭,以证明交付之前阵地并未失守。
日军乘两军移交之际,突然发动攻势,桂军刚到阵地,立足未稳,阵地转眼又丢了。杨森见状,急忙集中残余部队,由团长李介立指挥,转身进行反击,将阵地收复巩固后再次交到桂军手上。
李介立亦是四川讲武堂学员,战斗中受伤被送至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军委会传令嘉奖,授其陆海空甲种一等勋章,并由中校提升为上校。
这次反击,给第二十军带来了更大的伤亡,一个旅撤下来后,能收容到的士兵仅剩四十人左右。
第二十军在淞沪战场激战七昼夜,伤亡士兵七千余人,连排长以上两百多人,除因故未能参战的那个旅外,余者仅能勉强编成一个旅,其中还有很多是轻伤未离队的。
中方在淞沪战场的布局,取自于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的建议。上海郊外河川纵横的地形既限制了日军机械化重装备的运动,同时也增大了防守密度,诸如第二十军防守的顿悟寺一线,其防守正面都在千米左右,这样就使得中国军队可以采取类似于车轮接力赛的办法,一支一支地上,要不然可能早就支持不住了。
第二十军撤防后,另一支川军接力,这支川军同样来自于贵州,而且他们以前也叫第二十军。
当年杨森统兵万县时,郭汝栋是其手下的一名师长,曾与范绍增等人一道组织“四部倒杨”,跟杨森争抢第二十军军长头衔,演出双黄蛋奇观的,也正是此君。“四部倒杨”失败后,郭汝栋自知难以立足,便早早出川投奔了蒋介石。
这以后,郭汝栋改了番号,成立了第四十三军,但这个军其实下辖仅第二十六师一师,师长是刘雨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