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光如雪月如霜(第5/8页)
战报层层上复,统帅部立即对向文彬予以特别嘉奖,先是将其由中校升为上校,接着蒋介石亲自打来电话:“向文彬升少将,奖金六千元。”
一天三小时之内,向文彬连升sān_jí,这在大军云集的淞沪战场亦绝无仅有。
收复顿悟寺后,向文彬清点全团人数,营长只剩一人,连长非死即伤,无一幸免,排长只剩四人,士兵为一百二十人。
在援军到达之前,向文彬将这一百多个残余官兵编成了一个连,乘夜修复工事,继续作战。
部队第一战就打得如此出彩,让随后赶来指挥全军的杨森扬眉吐气、喜不自胜。
他对各团讲话时说:“我们第二十军是川军中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猛部队,所以才会被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如果上海这一仗顶不住,就要亡国,我们一定要把第二十军的全部战力都发挥出来,即便为国牺牲,也是最光荣的!”
不久,友军位于陈家行的阵地又遭日军突破。有了向文彬团的成功例子,上级命令杨森派队反攻,恢复阵地,杨森立即派去了一个旅。
沿途全是棉花地,正好可用来隐蔽,反攻部队便分成左右两翼,以散开队形前进。前进过程中,能听到陈家行方向枪声密集,接着友军溃退而来。
都是以棉花地为掩护,一个向前进,一个往后逃,通常情况下,很影响士气,但第二十军并不受其干扰,命令下达,一点折扣不打地坚决执行,且脸上毫无迟疑与惧色。许多士兵挺胸急进,边走边说:“我们这次是打国战,牺牲都值得!”
此种此景,令第二十军的带兵军官们也很感慨,因为这种高昂士气,是四川内战时期从没见到过的。
友军溃部的背后就是紧追不放的日军,第二十军的先头部队越过友军,端起机步枪,把各种家伙迎头送了过去。
日军正追得起劲呢,想不到半途中会忽然杀出程咬金,顿时就愣在了那里,处于脸绿跌停状态。
酒这东西,向来是越喝越亲,川军跟这帮鬼子算是冤家看对眼了,缠住就打,双方在棉花地里搅成了一团。
第二十军是生力军,因为有的部队尚在路上,杨森还把其他团叠加了上去,前面的越战越勇,后面的源源不断,遂很快占了上风。激战一小时后,日军不支溃退,第二十军顺势收复陈家行,并且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
友军指挥官见第二十军击溃了日军,又跑了回来,表示要进行交防。
交防是说把阵地完完整整地交到接替者手里,可阵地实际上是第二十军收复的,但第二十军并未计较,同意办理防务交接。
淞沪会战是一场杀到天崩地裂、日月无光,让所有参与者事后都会闻兵色变的恶战,守并不比攻容易。第二十军所守防线,全是原来友军失守的区域,为日军锥形攻击的顶点,承压非常之重。
日军占有火力优势,且能形成有效的地空配合。每天拂晓以后,日军即在战场上空升起气球,气球内设置观察站,以观察中国军队的动静以及其炮兵弹着点。
除了气球外,日机也分批轮番出动,在战场上空盘旋侦查,除对守军阵地直接进行轰炸扫射,还为炮兵指示目标,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一天上午,一架日机在前线指挥所所在的竹林上空盘旋,不时侧着机身飞行,实际上是在进行地面观察。在日机的指引下,日军炮兵连续向竹林发射了十余发炮弹,所幸指挥所设置比较隐蔽,才未被炮弹击中。
蕴藻滨河上有一座横跨桥,联系部队前后方,为了监视桥梁,第二十军在桥的一端挖有战壕,藏有一个班的士兵。日机发现后,指示炮兵射击,两颗炮弹不偏不倚地射入壕内,士兵全部被炸死,步枪轻机枪也被炸断,飞出战壕很远。
后方指挥所都是如此,前线境遇可想而知。杨森传令下去,白天阵地上不允许冒烟,以免暴露目标。
不能冒烟,就意味着不能生火做饭,官兵只能天不亮就吃早饭,天黑才吃晚饭,每日仅进两餐,但全军士气依然旺盛,斗志高昂,战壕和阵地上到处响彻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
在日军的火力威胁下,最棘手的就是白天无法向前线增兵。有时因前线官兵伤亡过大,不能不增援时,增援部队就利用棉花地作掩护,逐步匍匐前进。看到日机朝这边飞来,马上停止运动,等敌机掉头返回时,再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