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真命天子(第4/12页)

刘航琛接下话茬:“那么,我想问一问,甫公(刘湘)在财政上能给我多大权?”

刘湘笑了:“我也想反问一下,让你办财政,我有哪些权,你有哪些权?”

刘航琛一口气说下去:“甫公有两个权,第一,如果我舞弊,甫公对我有枪毙权;第二,如果我不称职,甫公有随时罢免我的权。除此之外,财政上的所有权都是我的。”

刘湘思考了一下,斩钉截铁地说:“可以!”

刘航琛受命执掌财政大权后,首先朝收税机构开刀。

“巴子国”虽小,各种各样的捐税机构却多如牛毛,其中的负责人大多是各师旅长安插进来的关系户,把玻璃瓶装酒当“洋酒”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导致在机构开支庞大的同时,效率反而奇低。

刘航琛为此成立了重庆税捐总局,并从刘湘那里请来尚方剑,将富余机构和人员全部砍掉,实行“苛而不扰”,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员来回奔波的麻烦,另一方面节省出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

比节流更重要的还是开源。

刘航琛经过反复研究和比较,决定效仿当时的南京政府,通过发行库券公债,来实行“以债还债,以债养债”。

起初公债发行并不顺利。重庆证券交易所开业后,持有者把债券当成烫手山芋,竞相出售。结果导致卖出的人多,买进的人少,被刘航琛寄以厚望的新兴行业几乎成了有卖无买的单面生意。

刘航琛见势不对,赶紧说服金融界中的银行和钱庄进行认购。

可是这银行钱庄的胆子也不见得比一般证券持有人更大。川中连年混战,也不知道刘湘能挺到什么时候,万一不小心被人家给并掉了,这债券岂不等同于废纸?就算有人肯认,起码也得打不小的折扣吧。

大多数都不敢动,勉强认购一些的,不过是看了刘航琛的面子,再狠狠心,赌刘湘下次打仗能赢而已。

眼看债券滞销,即便是刘航琛这样的理财高手,也急到直抓头发,抓着抓着,一个灵感忽然被他抓了出来。

有个故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镇江金山寺,看到长江上船只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就问寺中高僧,江上一天大概要过多少条船。

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甚为不解,你就算扳着指头数不过来,也不至于告诉我这个答案吧。

高僧之所以为高僧,真非一般光头和尚可比,他解释说:“我看到的就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上来来往往的无非是这两条船而已。”

其实,名最终也是为利。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先生早就在《史记》中为我们总结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可不,大伙儿整天忙忙碌碌,要死要活,还不都是奔着一个利字去的,尤其是做生意的人,绕来绕去更是离不开这个字。

刘航琛再不多费口舌了。他把债券打到七折甚至是六折,同时大幅提高利息,有的高达月息一分二厘。

债券一面市,刘航琛即让刘湘所属的自有银行和钱庄带头认购,给外界造成一种再不买,马上就会脱销的印象。

商家们果然都红了眼,纷纷上前抢购,证券所连发几次债券皆抛售一空,自此,路就走顺了。

刘航琛发行债券是为了应急,化远期款为现款。学经济的,他懂得实业才是根本,否则就会摧毁信用基础。

当时的军头们大多把商人视为“唐僧肉”,割一块就走,全不管对方死活。刘航琛不是这样,他不对商人进行强派硬索,而是看准机会,自己进行投资。

刘航琛投资的范围和领域非常之广,几乎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因为他到处“搭架子,打楔子”,时人将之比作是四川工商界的“木匠”。难能可贵的是,“刘木匠”在商海纵横驰骋二三十年,但向来以“同业”(即同行)面目参与竞争,从不倚仗“红顶商人”的官势压人。

更难得的是,刘航琛能够做到公私分明,该自己的钱拿,不该自己的钱如数交账。他在外为刘湘做采购,得到二十万元佣金,回重庆后便如数交给刘湘,坚决不入私囊。

在刘航琛这个财神爷的辅助下,刘湘晚上可以抱着金娃娃安心睡觉了,他也终于有勇气回味一千多年前飘荡在新野大地上的那首歌谣:“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我们读三国,当读到新野篇时,一定不会忘记某个关键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