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第14/15页)

他提醒杨森:“但懋辛并非容易对付之人,你千万不要轻视他是长衫军人,谨防上他的当。”

曾助刘存厚一臂之力的张澜此时是个看客,他也对人说:“但懋辛不战而退,明明是个计,杨森怕是要吃他的亏啊。”

这些话都很有见地,然而此时的杨森就跟那个庞涓一样,恃强骄满,哪里听得进去,他完全被但懋辛的烟幕弹给弄迷糊了。但懋辛每弃一城,即发布一次通电,弃五城,也就发了五次电。这些通电都是给那些旁观的诸侯看的,为的就是能煽动众人,一起对付杨森。

五次通电下来,一个诸侯也没动。这些诸侯全都比鬼还精,你要跟他们探讨生存智慧,纯属白给。

杨森说了,只打但懋辛,不及旁人。在胜负未料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轻易卷入局中——谁早进去一分钟,谁就可能早死一分钟!

诸侯们的心思,但懋辛当然清楚,他也没指望发个通电,就能招来援兵,说到底,命运还是得掌握在自己手里,具体一点,就是至少得告诉旁人,你有赢的希望和可能。

要证明这一点,语言不行,得用行动,也就是要找找现实中的马陵道在哪里。

但懋辛被杨森一追就是半个月。半月以来,第一军一个像样点的仗都没打过,就是不停地被人追,官兵早已人人愤慨。士兵们嚷嚷说:“我们究竟还要退到什么地方去?敌人这样苦苦相逼,难道就不能回手给他几个耳光吗?”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全进了但懋辛的耳朵。

但懋辛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待在军部,而是特意穿着士兵服,夹杂在军中步行。他身为军长,一般的小兵并没见过他,再加上衣服的掩护,竟然没人认出来。

但懋辛如此装扮,不是为了便于逃命,而是要像刘湘那样,掌握真实的军心士气,以便确定最合适的决战时机。

一听“给他几个耳光”这些的话,但懋辛就知道有门了。古语说,哀兵必胜,士兵不用做任何动员,都嗷嗷地想打一仗,这一仗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把握。

再一问,部队已退到了杜家岩。据说这里早年也是古战场,乃白莲教与清军激战之所,这样的地点,对有反清渊源的但懋辛和他的第一军来说,足以使他们心中一动。

既能作为古战场,那必有独特之处。但懋辛就地察看地形,见杜家岩居高临下,要在此处实施决战的话,最为适宜。

就它了,古有马陵道,今有杜家岩,我一定让杨森好好尝尝做现代庞涓是个什么滋味。

但懋辛设兵于杜家岩,但他刚刚布置好阵地,杨森就已尾随而至,并在杜家岩对面摆开战线,双方相距有两里路的距离。

兵无常规,必须随战场形势而变化,这时候还要照搬照套孙膑的伏击战,那你就是个傻瓜。

但懋辛要打的是阻击战,并且相信同样能击败杨森,因为他手中还握有一支杀手锏。

这支杀手锏是一个人:刘伯承。

朱老总走了,刘帅还在。他因在护国一役中伤了右眼,四川人称他为“刘瞎子”,战场上只要有“刘瞎子”出现,对手无不胆寒。

刘伯承后来自己说,当年他在路上走,偶然听见一个小孩在哭,那家大人就吓唬他:“你再哭,再哭的话,让刘瞎子把你抓走!”

小孩立刻不哭了。

刘伯承原先负责赶造江面浮桥,以便可以让部队撤退,但是江水猛涨,浮桥屡被冲毁,总也建不好。

正急得直跳脚,但懋辛的征召令到了。

到达杜家岩前线后,刘伯承对官兵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已是背水为阵,唯有死拼一战,倘若再后退,这么多江水,我们是喝不干的!”

集结在杜家岩的部队,但懋辛的第一军有两师一旅,杨森的第二军有两师两旅,从数量上看,杨森超过但懋辛,然而就士气而言,但懋辛又要超过杨森。特别是这半个月里,第二军求战不得,穷追猛赶,已经露出疲惫之态。

要让疲兵仰着头往上攻,是件最要命的事。杨森不仅没能攻下杜家岩,被击退后反而还丢了两个据点,只得由攻转守,凭一浅水小河与刘伯承相持。

年轻时的刘伯承打仗,确实有一股疯狂的劲头,要不然也不会成为但懋辛账下最得力的虎将。他采用中央突破战术,挥师朝对方的正面阵地猛冲,无奈杨森亦非浪得虚名,所部战斗力极强,多次冲击均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