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的密使(第5/7页)

连维材默默地点头。

“如星去的地方,我也要去。”

“我早就想到你会这么说。”连维材苦笑。

“那么,可以吗?”

“当然可以。”

“不过,不会马上就走吧?”

“那当然,决定了留学的地方,还要进行各种联系。”

“那么,我在这期间要去干一件事。”

“一件事?在什么地方?”

“天京。”

“非去不可吗?”

“嗯,一定要去。天王密使已来到此处。”

“天王密使?”连维材一时说不出话来。

不论什么事,只要关系到西玲,都会叫人大为吃惊。而且,她一旦打定主意,想叫她打消,几乎是不可能的。连维材毫无办法,只好笨拙地干笑几声。在杨秀清上面,只有一个深居天王府,不知在干什么的洪秀全,下面是北王韦昌辉。他必须要爬上去,同时踢开下面的人。杨秀清对洪秀全毫无警惕,他根本不承认洪秀全有什么实力。杨秀清自认对洪秀全很了解。能读会写,有基督教知识——杨秀清只在这两点上承认洪秀全比自己强。

“天王在编书,非常忙。”对于希望拜见天王的人,天王府女官们都以这样的借口拒绝。

天王确实每天都在执笔写东西。人们说他热衷于宗教著述,他本人也确实很认真。他真心相信,这样的著述问世,可以拯救很多人的灵魂。

“我喜欢天王的著作,希望能早日读到它。”杨秀清表面这么说,内心却非常瞧不起,他根本不认为宗教著作会有什么力量。杨秀清是文盲,他只喜欢叫别人念书给他听。历史书有时有点意思,其他书他没有兴趣。听枯燥无味的大文章,简直是种痛苦,写这种文章不是更加难受吗?聪明人绝不干这种傻事。

值得警惕的是他下面的人。除了韦昌辉,还有石达开和秦日纲。若他们当中有人聚集起巨大的势力来犯上,那将是很可怕的。杨秀清极力阻挠这些人积蓄力量。杨秀清最不信任的是韦昌辉。他跟韦昌辉从金田村时期以来就一直打交道,他深知这人跟自己在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占领南京后,杨秀清掌握人事大权,任命韦昌辉担任首都军队司令官。把这危险人物派出去,说不定会在什么地方搞割据,或带军队打回来,要把他放在自己眼睛看得到的地方。石达开和秦日纲常率西征军在外,杨秀清已采取措施,不让他们的力量过于强大。

例如,石达开驻在安庆,逐渐受到当地人的敬仰,杨秀清感到这很危险,于是把秦日纲派去接替他,石达开被叫回天京,将韦昌辉的一部分权力委交给他。令人感到有讽刺意味的是,杨秀清越是想扩张自己的威力,韦昌辉势力反而越强大。杨秀清为增加自己的威严,决定不直接受理从前线送来的大小报告。杨秀清很快要当上太平天国名副其实的帝王了,不能事无巨细,一一亲自处理,他决定仅受理下一级机关的重要报告。下一级机关就是北王府。规定,北王府先把前线报告加以研究,分清轻重等级,然后再送往东王府。

这确实可以表明东王府高居北王府之上,谁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北王府因此而掌握了所有实际事务。究竟什么样的报告要送到东王府去,完全由北王府决定。于是,谁都想巴结北王府,人们都向那里聚集,韦昌辉的势力增强了。把石达开叫回天京,让他承担韦昌辉在天京垄断的一半实际事务,其目的主要是抑制过于强大的北王府。西部战线出现了严重局面,若让北王韦昌辉继续待在天京不动窝,杨秀清感到有点说不过去。东王一度曾宣布让韦昌辉去湖北督战,但又以“未能获天王准许”为由,取消了这个决定。秦日纲在安庆扩军两千人,杨秀清对此很不满,决定让罗大纲去接替秦日纲,把秦日纲扩大的一部分军队编入东王府。

不久,杨秀清决定派韦昌辉去江西。

派出去征集军队不好,留在天京积蓄实力对杨秀清也是麻烦事,杨秀清按他自己的方式权衡利弊,结果还是决定将韦昌辉派出去。韦昌辉若待在天京,北王府有可能变成反杨秀清的大本营。前线上都要派人到天京来联系,杨秀清不愿让韦昌辉掌握这样要害的工作。不能把韦昌辉长期放在同前线将领经常保持联系的岗位上,派出去也许会扩大军队,但必须要同敌人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