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的密使(第4/7页)
杨秀清这样的人是无法理解黄玉崑的“羞怒”的。杨秀清在广西时也受过辱,但他认为那是自己实力不济,被羞辱也怨不得别人。实力至上的人,怎么能理解常人被羞辱后的心理呢?
“两年过去了,那么聪明的东王,对这问题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谭七道。
对茶叶进行挑选和分级,称为“选茶”。工作虽然单调,但是不能分心。据说能一边思考问题一边选茶的人,才算是老手。眼睛熟悉茶叶的形状,手条件反射似的把茶叶向左右两边拨开,只需眼、手动作,头脑自然没有加进来的必要。每当想休息下头脑,或想归纳下思想,得出某种结论时,连维材总是在自己面前放上一堆茶叶,然后开始选茶。
“在上海的时间越来越多啦!”连维材自言自语。
金顺记总店在福建厦门,但买卖的中心似乎已转移到了上海。他想尽可能让年轻人去挑重担子,自己退居二线。他今年六十八岁,快近古稀之年。在金顺记是否要改组的问题上,他感到犹豫。他虽尽力从一线上退下,但他仍是金顺记的核心,这个核心太强大了,尽管各地分店众多,只要他在,就可以统率这些分店,顺利运转。
“可我要是不在了呢……”他考虑起这个问题。
金顺记是按现行组织继续下去,还是让各个分店独立经营,他下不了决心。儿子们当中若有特别杰出、有领导力的人,维持现状未尝不可。可是,四个儿子性格各异,没有一个出类拔萃。若由长子继承,统文也许有统率能力,却粗枝大叶,连维材不放心。
“只有改组!”连维材停下选茶的手,自言自语。
可供参考的是外国的组织。中国不论多么大的商业组织,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所谓的家。拿广州十三行贸易家来说,最大的怡和行就属于伍姓家族,脱离伍家,就没有怡和行。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与特别家族没有关系。东印度公司曾是英国入侵东方的尖兵。现在在上海的英商,不论维多商会,还是查顿—马地臣、颠地或巴塔菲尔等更大的商行,虽都冠以个人名字,但并不像中国商行那样与家有着紧密联系。连维材长期与英国人做交易,知道他们商业组织中有一个重要因素——share(股份)。连维材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中国还没有公认的译语。连维材会英语,他用原文来考虑“股份”的问题。每次谈判困难,英商便要提出:“一定要跟shareholder(股东)们商量……”
连维材找人请教过这个问题,自认为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这种组织很有意思!”他平常一直这么认为。金顺记不论是原封不动,还是分开,这种组织都应当研究,然后吸取其中积极的因素。在做决定前,必须要认真研究。
“就要到孙子的一代啦!”他的手指又开始动了起来,干透了的茶叶被揉成粉末,从他指缝落下。最大的孙子已经十五岁,是长子统文的儿子。
“比我小时候爱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连维材想起统文来信中的这两句话。在念这封信时,连维材的妻子阿婉笑道:“要是不如统文成绩好可就糟了。很少有像他那样不爱学习的孩子。”
“让统文的孩子到英国去学习怎么样?”
“好主意!”连维材想到这里,站了起来。他这人一旦打定什么主意,马上就要付诸实行。他马上就给统文写信。至于留学地点,可以跟哈利·维多商量。
“对,如星也去……”
如星是西玲的女儿,和统文的儿子同年。也许如星也呼吸点外国空气为好,但关于如星的事,必须要说服西玲。西玲从北京回到上海后,去了趟香港,又回到上海。如星一直住在上海。
连维材走进西玲的房间。
“要不要让如星到外国去学习学习呀?我打算把统文的孩子送到英国去。”他单刀直入。
“是突然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吧?”事情太突然,连西玲也皱了眉。
“是的。”
“考虑到孩子的幸福吗?”
“那还用说吗!”
“那孩子的幸福凭灵机一动就能决定吗?”
“也有所谓的灵感嘛!”连维材应答沉着,看来不像临时想到而马上说出来的。
“明白了。您说的话不会有错。不过,我不愿她去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