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血战(第4/8页)

仪凤门外的太平军司令官是林凤祥。他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但愿是颗臭地雷!”他心里祈祷。

鲁国进和了解土营(工兵部队)情况的人也在祈祷。传令兵从静海寺跑到仪凤门的速度是有限的。如果导火线中途灭了,或是地雷本身有问题,那真是万幸。若只是推迟爆炸,那将造成一场大悲剧。

然而最终,发生了最坏的情况。第三颗地雷推迟爆炸,而当时太平军正向仪凤门蜂拥前进。

悲剧性的爆炸声惊天动地,把士兵们连同砖块一齐掀到半空。据清朝文献记载,因这次爆炸而死的太平军有五六百人或千余人。尽管他们常夸大敌人的损失,但这次太平军牺牲的人确实不少。

而清军慌忙后退,损失反而不大。用地雷爆破城墙,是太平军常用的作战方法,所以清军营房设在离城墙稍远的地方。这里的清军司令是总兵程三光。一度后退的清军这时又转身向前猛进。他们的目的是去割牺牲的太平军士兵的耳朵。根据敌人首级数来决定军功大小,这个老掉牙的古代论功行赏的办法,在这个时代仍然有效,只是首级太沉,带回来有困难,因此以耳朵代替。因为是被炸死的,很少有完整的尸体。清军只得到处寻找带有耳朵的尸体,他们那变了眼神、手握短刀、在尸体周围跑来跑去的样子,简直像地狱里的恶鬼。

意想不到的爆炸,竟让太平军也有点畏缩了。准备冲锋的部队,担心下面还有爆炸,也停在那儿待命。清兵就在这个时间来割耳朵。

“三颗地雷全部爆炸了。”鲁国进和技术负责人张贤仪做了保证。

太平军再次冲锋。因突破口已扩大一倍,割耳朵的清军也预计到太平军很快会再次进攻,他们在割耳朵时也手忙脚乱,慌慌张张。

“前进!冲锋!”

当太平军一发出喊声,割耳朵的清兵们就大声嚷嚷着:“到筹防局去!”四散逃跑。

筹防局就是“发赏机关”。拿耳朵去,就会发赏钱。赶快把割下的耳朵换成钱,他们一溜烟跑了。这不是逃跑,是到筹防局办事,要马上赶去,不信,可以看这耳朵!——这就是他们的理由。

当然是歪理。但那些家伙就这么公然逃跑了。

“不准逃!不准离开岗位!敌人人数很少!”程三光喊哑了嗓子。

冲进来的太平军确实不多。虽说已爆破,仪凤门附近的城墙已成为一片瓦砾堆,突破口已扩大到十来米宽,但必须要爬上去。冲进去需要时间,乘着人数少时把敌人打回去并不难。问题是愿不愿意打。

南京是大城,进了仪凤门,除军营外,并没有多少民房。这城门不过是外城。太平军要打下金川门和神策门,才能迎进城外的大军。

鼓楼东边有处地方叫十庙。陆建瀛一动不动地傻站在那儿。四个轿夫早就扔下轿子逃走了,毕竟活命最要紧!轿夫还好说,然而连总督卫队也逃光了!陆建瀛是带着公务来正式拜访江宁将军的,他身穿总督官服,作为正二品文官,官服胸前绣锦鸡。对于这种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大人物,太平军肯定会大举扑来。待在这种人物身边最危险。卫队也爱惜性命。

最后在陆建瀛身边的,只有两名武巡捕,其中一人和陆建瀛一块儿被杀死了。总督两眼失神,呆看着前方。一个好似太平军军官的汉子指着总督道:“是锦鸡!布政使已死,这家伙是总督!”

“是大妖!杀!”那军官拔出刀。

总督望着那亮光闪闪的利刃,也许是太恐怖了,他已丧失意识。北京已任命祥厚为钦差大臣,兼任商江总督。祥厚毕竟是武官,没有坐轿,而是骑马退避到后方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要同各部队取得联系,并直接向他们下命令。由于他,满族所谓的旗兵从内城出动了。上元县县令刘同缨所招募五百志愿兵也拿起武器来迎战太平军。这些志愿兵反比正规官兵要顽强。

太平军为爬越那些小山般的瓦砾堆而感到苦恼,他们无法把大部队一下子投进去,弄不好,突击部队有孤立的危险。旗兵不断从内城来增援。在这状况下,要攻破金川门或神策门是不可能的。

“暂且退出城外!”据判断,林凤祥下了命令。

突击部队也认为这是上策。他们有条不紊地退了出去。这次突击部队人数不详,估计不过数千人,一旦孤立,会全军覆没。主动退走表明还可以随时冲进来,产生一种给城内清军威压的作用。突击部队退走后,堵塞突破口的工程主要由刘同缨招募的志愿兵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