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生潮落一代名臣踏上海岛(第4/7页)

这个迟来的赦免,使李纲这一路的折腾,更像是遭受了一次恶作剧式的惩罚。

这真是喜不得、悲不得,唯有慨叹而已!爷俩儿闻报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择了个吉日,于当年十二月十六日渡海回大陆了。

之所以在海南停顿了一个月,也许是一路舟车劳顿,需要喘息几日;也许是李纲大人的士大夫气又发作了,要好好看看这海外奇景。李纲并不是个太沉郁的人,他常把贬谪当作漫游,尽量在路上陶怡性情。其游历诗中,既有杜诗的沉痛,也不乏李白诗赋的豪迈放达。查阅李纲的诗作,笔者发现,在粤西滞留的一年间,李纲的足迹曾到过桂林、阳朔、象州、修仁(今均属广西),也到过贵州。诗作中常有一些“赋诗曾送谪仙人,垂老翻游到海滨”、“路入春山春日长,穿林渡水意徜徉”、“光风苒苒吹香草,烟雨蒙蒙湿荔枝”之类轻快悠然的诗句。在修仁县,他饮了当地的茶,赞美不止,还曾做了《饮修仁茶》诗一首。至今,这首诗还令当地的茶商颜面有光。

那么在海南的这一月余,李纲去了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风物?在他的诗作里也有少许的记载。

据笔者检索,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当年十一月,李纲父子来到广东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海康县,准备乘舟过海峡。但是不巧,海南的黎族人民因不堪压迫,起而造反,占据了临高县城,并波及附近的地区。为此,李纲在海康小留了数日。十一月十五日,“闻官军破贼”,李纲父子便于二十日沐浴焚香,准备出行。这一天,李纲心情不错,戏作绝句两首。他在第一首诗中说:黎人弄兵,让我在贬途的滞留中更加惶恐,因为我正是因为暗通“红巾军”,才被投进沸水里受到惩罚的呀!

第二首诗更为幽默放达。诗云:

沉沉碧海绝津涯(茫茫大海挡住去路),

一叶凌波亦快哉!

假使黑风飘荡去,

不妨乘兴访蓬莱。

在海康县城,李纲来到海边的地角场,本欲去拜祭伏波庙,因身上长了疡疮,行动不便,便与次子李宗之设案遥祭了伏波庙。伏波庙是纪念西汉路博德及东汉马援两位平南有功的伏波将军而建的,这两位将军的地位在大宋时期达到顶峰,宋徽宗曾封路博德为忠烈王、封马援为忠显佑顺王。

李纲父子定下了渡海的日期——十一月二十五日,顺便就占了一卦。结果,一卜即吉。于是在二十五日半夜乘着潮起,解舟下海。船很大,行驶极平稳。李纲立于船头,见星月灿烂、风平波静,不由追古抚今,浩气填胸!到得天明,一轮红日跃出海面时,便到了琼州地面。

这一次的夜航给李纲留下了极神奇的印象。船于五更之前解缆时,看天气还是满天阴云,驾舟的船夫不免有些忧心忡忡。但是占卦所得,分明说是天欲放晴。果然,船行了不一会儿,就见天气新晴,海月笼云,一派清爽。舟子们都欢喜异常。

在“满天星月光芒碎,匝海波涛气象雄”的天地间,李纲思绪如涌。遥想当年两位伏波将军“马革裹尸”的雄心,顿觉青史英风如在眼前。自己虽然是贬臣,与伏波将军“幽显虽殊”,但今古相通、志趣相同!自己的一片孤忠之心,恐怕惟有伏波将军的英魂可鉴了。夜半乘潮,航行顺利,难道不正是“伏波肯借一帆风”么?

老来被贬极南之地固然是悲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奇遇?他自然也想到了本朝的先贤苏东坡,不由得吟出一句“老坡去后何人继?奇绝斯游只我同”来!

船近琼岛时,展现在李纲眼前的是千百年来从海路入琼的人们都看得到的一幅奇景:“雷、化迷天际,琼、儋入望中。地遥横一线,山露点群鸿。”

上得岸来,李纲惊喜地发现:这海南的“江山风物,与海北不殊”。风气民俗与他已经熟悉了的粤西,基本是一样的。市面上处处有鱼虾出售,人烟也很繁盛;岛上遍布槟榔、薄荷、竹子,一团团绿色,葱茏如洗。

他所歇息的客舍——琼山远华馆,房舍规模倒也堪称雄伟,与内地无异。而一般民居,却都是掩映在槟榔树下的,别具一番风格。这“南极”之地,气候最为可嘉,虽冬犹暖,使人忘却了季节。唯一遗憾的是海岛离中原太远,常年音信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