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拜相从头收拾旧河山(第6/6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阻挠李纲为相的颜中丞恰好也是附逆官员,此时见势不妙,赶紧上了待罪奏疏。执政们的意见是让他仍任原职,但高宗还是把他给降了职。

奏事完毕,执政退下,宰相李纲照例留下。高宗对他说:“卿昨日在内殿争论张邦昌事,内侍(宦官)们听到后,都流了泪。卿今日可以安心受命为相了。”

高宗在这个时候对李纲十分信任,对李纲的意见也基本能采纳。李纲心情颇为激动,决心好好辅佐这位中兴之主。他拜谢过后奏道:“今日国势比之创业要更难。创业之主,乘兴起之运,积小成大,易于成事。而今正当国势萎靡不振之时,金人侵扰之后,士风怠惰,人心畏惧,府库空虚,县郡残破,制度废弛;而欲成中兴之功,犹如大厦之倾倒,须一一修茸才得扶起。然而材料稀少,所以尤难也!国家今后全赖陛下刚健不息,不为群议所动摇,先做大事、急事,而徐图小事。依臣之见,自古以来创业中兴之主,莫过于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三人皆有英明之资、宽诚之德,仁厚而有容,果断而不惑,所以能决大事、成大功,平定祸乱,开创太平。”

李纲提出,想把上述几位君主的事迹,摘录一部分编成一本书,供皇上闲暇时观览,以古鉴今。高宗欣然同意。

接着李纲又说:“人主最大的事,在于兼听广视,使下情得以上通。今日艰难之际,四方的好事坏事每日都有想报上来的,士民愿为国家出主意的也多。陛下即位已逾一月,可是检鼓院(中央信访办)仍未设置,这就没有把通下情看成当务之急了!”高宗不好意思地说:“几次跟执政说过,至今犹未设置,卿可去办!”

李纲退下,立刻传旨,在行宫门外设置了“登闻鼓”,安排了官员值班。又设置了两名“看详官”,负责拆读上访信件和建议书,如有可实行的建议,就要呈交皇上批阅。他还规定在三省的门口设立收发室,可以接受百姓申冤的状词。

这一番措置,体现了李纲的良苦用心。他真是把高宗看成是汉光武帝那样的中兴人物了,意在借高宗的力量,重建一个强盛的大宋。百年大宋到了“二帝”这里,真是腐朽得不成个样子了。那个京城在汴京的大宋,亡了固然可悲,但也有可喜之处,就是给了再造大宋一个好机会!现在,所有关于强国的建设措施,都要一项一项地来。

李纲可能很清楚:高宗比起那些真正的明主来,分量要弱得多。但事情不能太往仔细里想,只要上天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就要尽人事,先做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