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天倾地陷都是自己作的孽(第5/7页)

卖国的一派虽然下去了,但这次主持城防的宰相何栗也不是什么理想人选。前面说过,他虽主战,却是书生,在战局万分紧急之时,仍饮酒赋诗,以示闲暇。而负责国家军务的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任签书枢密院事曹辅,也都是一样。

金军攻城甚急,这几个书呆子也是干着急,孙傅忽然想起一位能击退金兵的神人来。

此人名叫郭京,是禁军龙卫兵的副都头。

孙傅是如何认得这人的呢?原来,有一日,孙傅翻阅丘浚的《感事诗》,内有一句是“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读后,不禁对三位仙家人物产生神往,就托殿帅王宗濋满京城找,结果,真的找到了郭京和另一位。

这个郭京是个胆比天大的主儿,口出狂言,说自己能施“六甲法”,掷豆为兵,保证生擒金将宗望和宗翰,而且仅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即可!

孙傅大喜,把他一层层向上引见。结果从何栗到钦宗,都对这位郭大仙深信不疑,马上封了成忠郎,赐金帛数万,让郭大仙自己募兵。招兵的条件无问老少、不问武功,只选年命合六甲者,或称“六丁力士”,或称“北斗神兵”。郭大仙还放出风来说:“攻城不急,此兵不出!”看样子,他是培养了一支战略总预备队。

不过,这支神兵的主要构成部分,不少就是街头的混混儿,其战斗力如何可想而知。朝中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唯有何栗、孙傅等自以为计。

这个郭京大仙的出现,是大宋的一个劫数,不久我们就可以看见。宋军在城里的将领范琼和姚仲友,还算是两员猛将,他们率领守军与敌厮杀,毫不退缩。

这又是一次大国命运的总决战,攻守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宋代的科技水平相当高,其弩、炮等装备堪称世界一流。以床子弩为例,下有木架,两翼各有机械转轮,上中下叠放三张强力弓弩。使用时,由数名大汉扳动转轮,以机械动力将三张弩一起拉开,瞬间同时放箭。其威力之大、发射之速,现代人很难想象。

金军的攻城部队也是一流,用的都是机械化装备,有火梯、云梯、编桥、撞竿、鹅车等,从城头到城下,立体式地进攻。这些机械运动灵活,自身防护也很好,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汴京城下,展开了一场世界级的攻防战!

钦宗到底是个二十岁的男儿,既然跑不掉,那就豁出命来干吧!他在雨雪天气中披甲登城,以御膳赏赐士兵,自己吃大兵的伙食,极大地激励了士气。

范琼甚至来了蛮劲儿,率军杀出城去,烧了金军不少营寨。守城将士还经常趁夜缒下城去,东放一把火,西杀几个人,打骚扰战。从这个时候的局面看,大宋方面从上到下的抗敌决心,甚至比第一次围城时还要高涨。但是随着仗一天天打下去、天气一天天地恶劣,情况也就一天天地严峻起来!

时间进入闰十一月,天气暴寒,雪雨纷纷,士兵冻得握不住兵器,甚或有冻死者。金人也感觉到了战况胶着与寒冷的巨大压力,自闰十一月初三开始,攻势昼夜不断。他们再也禁不起一场无功而返的远征了。

这边钦宗也知道,国家存亡系于一线,便放出了“今当死守社稷”的狠话。与上次被围困相比,朝中没有主和派掣肘,他的态度积极多了。

可是,翘首期盼的勤王军却还是迟迟不到。城中军队有七万人,经过了一段激战后,减员十之五六,仅剩三万余。面对金军骤然加强的攻势,城内人心焦灼,不知如此下去还能撑多久。所幸,此时南道总管张叔夜率三万人马入京,连战数捷,守军士气为之稍振。几天后,东道总管胡直孺也率师来援,却不料在拱州(今河南睢县)遭金军截击,兵败被俘。金军押着胡大帅在汴京下示威,城内军民无不沮丧!

初九日,金军在护城河上大规模垒桥铺路,守军奋力抵抗,万箭齐发,击退了金军。

二十二日,范琼率千人出战,不幸渡河时冰层破裂,五百人淹死,士气大挫!

二十三日,大雪漫天,厚积数尺。金军攻势甚猛,动用了所有的攻城机械,直抵通津、宣化二门之下。

二十五日,暴雪仍未停,金人趁寒急攻。大宋君臣知道,最后决战的时刻到了!钦宗诏令所有士卒全部登城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