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第14/17页)
“你们觉得来济的建议怎么样?”唐太宗问。
唐太宗所问语气,众臣全都听出,是已经认可了这种建议,也便顺水推舟说这样甚好。
于是,当年的四月六日,唐太宗下诏罢黜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平民,并囚禁在右领军。而来济,也因此建议,得到了唐太宗的另眼相看,升其为中书舍人。
虽然李承乾免于一死,可那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嫡长子,终究还让他失望了。
九月七日,已是平民的李承乾被流放黔州,而和他一起参与谋反的李元昌、杜荷及侯君集则全部处死。
李承乾终究还是死了,而且是在去黔州没多久就猝死的,得知李承乾死讯的唐太宗,伤心欲绝,当即写了首《秋日即目》来表达对李承乾的思念。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其实,对于一直跟随自己的侯君集,唐太宗也曾想网开一面,毕竟他为朝廷立过功,且是建国功臣。可群臣都进谏,称侯君集罪大恶极,天理难容,罪该万死。
最终,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当然唐太宗答应了他临死前的请求:赦免夫人和儿子。并让其妻儿迁往岭南。
在将太子李承乾废了后,唐太宗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重立太子了,可要立谁好呢?
唐太宗在心里对几个儿子衡量起来: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很可能都不能活(当初唐高祖不愿立李世民的原因,就和此时李世民不愿意立李泰如出一辙)。
说起来,太子李承乾因李佑谋反,让谋反计划泄露并导致被废,说起来并不冤,毕竟他确实有杀父夺位的计划,只是没能有机会执行而已。而那魏王李泰可就太冤了,曾经有废太子立魏王想法的唐太宗,因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被废,竟然对魏王李泰也有了戒心,甚至觉得,太子李承乾之所以谋反,与魏王李泰的步步进逼不无关系。
如果不是李泰让李承乾担心储君位不保,李承乾何苦要谋反?
排除了立李泰为储君,唐太宗嫡子三位中,就仅剩一个李治了。
李治并非储君的理想人选,但因长孙无忌的极力力荐,唐太宗妥协了,似乎也只有他了,毕竟李治虽然平庸且不起眼,但老实听话。
“也好,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同时将魏王李泰改封为顺阳郡王,并贬到均州的郧乡居住。
其实,唐太宗何曾不知道李泰的无辜呢?不然他也不会对左右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朕心里一直很喜欢他,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着想,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
或许,此时的唐太宗,也能理解当初唐高祖为何执意立哥哥李建成的原因了吧!
没办法,为了保全三个儿子,为了避免三个嫡子间的夺位之争,他也只能牺牲这个他最爱的儿子了。
只可惜,唐太宗的良苦用心并未如愿。先是李承乾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12月在黔州猝死,七年后的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51年),李泰也郁郁而终。
若早如李承乾和李泰会这么早去世,不知唐太宗是否会后悔立了李治为太子呢?因为正是这个儿子,让李唐江山落到了一个女人的手里……
第一百一十三节 武媚娘
(9)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一个午夜,一位玲珑少女在提着灯笼的太监的指引下,来到了唐太宗夜宿的甘露殿,第一次见到了大唐贞观天子。
看到唐太宗后,少女那娇美的脸颊上,泪珠晶莹剔透,闪着妩媚的光。这眼泪,可以说是她激动的眼泪,因为进宫时间不短了,却一直未能被宠幸;当然,这眼泪也可以说是她“表演”给唐太宗看的,因为她知道想要打动唐太宗,自己只有出其不意,才能引起他的注意。
确实,唐太宗当时就被她的眼泪打动了,不仅封她为才人,还亲自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媚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