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第13/17页)
“怎么会这样?”太子李承乾喃喃道。
“怎么这么不堪一击?”杜荷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叛乱,平得也太快了吧!
“唉!”侯君集先是长叹一声,随即又不易觉察地松了口气,他想,幸好还没开始,不然说不定也会像齐王谋反被平乱一样,刚一出手就被擒。
一想到被擒,侯君集打了个寒噤,他想,若真因谋反被抓,可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了,很可能殃及整个家族的性命……
一想到这里,侯君集的额头瞬间就渗出汗来。
“齐王叛乱之所以这么快被平定,听说全是因齐州兵曹背叛了齐王。”纥干承基突然说。
纥干承基这话刚一出口,便见李承乾双眼死死盯住了他,恶狠狠道:“都是一群喂不熟的狗。”
“太子殿下,小人绝对不会背叛太子殿下!”纥干承基急忙说。
“哼!量你也没这个胆子!”太子李承乾用凶狠的眼神在盯了纥干承基一会儿后,又将眼神转向了其他几个人,“谁要是敢将此次的事情说出去……”
“放心吧!郎君!”杜荷说,“这事若说出去,没人能活着。”
“那就是说,我们放弃计划了?”李元昌有些失望,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有可能让他翻身的机会,就此中断,他有些不甘心。
“都这样了,当然只能放弃了!”侯君集说,他想,好了,这下自己可以吃得着,睡得香了。
“只是暂时放下计划而已,毕竟殿下还是储君,我们可以再等机会。”杜荷说。显得很是成竹在胸,颇有些他父亲杜如晦的沉稳和老谋深算。
就这样,太子李承乾的杀父篡位计划,就这么因齐王李佑的谋反而被迫搁浅了。可谁料,就在太子李承乾等人以为这件事做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外人都不知时,事情发生了变化……
(8)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4月,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部会审齐王谋反,由于纥干承基的堂弟参与其中,纥干承基也被调查。原本只是一种例行的审问,谁知胆小怕事的纥干承基为了立功赎罪,竟然将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杜荷及李元昌合谋要谋反,杀害皇上的事说了。
会审三部惊愕不已,这下事态严重了。
“你所说的可是事实?”大理卿孙伏伽又问一句。
“是真的!绝对是真的!不敢有半句假话!”纥干承基一边说,一边擦额头冒出的冷汗。
既然牵扯到太子谋反,会审三部,谁又敢多说什么呢?他们即刻停止审问纥干承基,并将他严密看管,随即上奏皇上。唐太宗一听,震惊到差点儿跌下龙椅。
“怎么会这样?”唐太宗一阵晕眩。
他想过太子李承乾为了保住自己的储君位,有可能向魏王李泰下手,但却没想到会将手伸向自己,谋杀自己,当然也没想到曾经一直追随自己的侯君集也参与其中。
会不会是场阴谋?纥干承基为了陷害太子,说太子谋反?唐太宗不得不往这方面去想。太子谋反,自己的弟弟、驸马、宠臣参与其中,唐太宗实在无法接受。
经过一整夜的前思后想,唐太宗下令让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中书、门下组成了审问团对此事再做调查。
“此事重大,一定要严查!”唐太宗说完,又加一句,“慎查!切记!切记!”
经过几日的彻查,太子李承乾、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策划谋反属实。
唐太宗在看完案宗调查结果后,半晌没说话,他深受打击,脸色苍白,好半天才说:“你们说,如何处置李承乾?”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敢说话。齐王李佑谋反被贬为庶民,又让其自我了断,那太子呢?太子的谋反计划虽然还没来得及实施,但却是要谋杀皇上。
“整件事情的前前后后你们都知道,为什么都不说话?难道就不能给朕个意见吗?”唐太宗怒问道,声音微微颤抖。
这个让他“怒其不急”的儿子,他真不知该把他怎么办了。
“陛下,陛下虽为一国之君,且也是慈父,太子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却未能实施,不如将其贬为平民,得以终其天年的好!”通事舍人来济上前一步说。
唐太宗一听,松了口气,如果都建议死罪,他又该怎么办呢?他终究不希望处死李承乾。就是看在过世的长孙皇后的面上,他也不愿意处死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