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盛世牡丹离世(第5/6页)
“陛下,这是皇后娘娘让奴婢奉给陛下的。”小环流着泪说,“皇后娘娘交代奴婢,一定要在……”
不待小环说完,唐太宗已经急着要看了,他想,她一定还有未来得及交代的事,甚至未了的心愿。
“快快呈上来!”唐太宗说。
刘公公从侍女小环手里接过小册子,奉给唐太宗,唐太宗刚刚看到“女则”两个字,眼泪便溢满了眼眶。《女则》上,仍然存留着长孙皇后那独有的气息,那气息是他最为熟悉的,也是最能让他内心安宁的气息。
“皇后……”唐太宗嘴唇微动,嚅嗫着。
在他用颤抖的手,翻开一页后,只看几句便流下了眼泪。
“皇后啊!皇后啊!……”他大声叫着,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皇后娘娘生前编撰的,皇后娘娘一直觉得文字不够精炼,说要等修改好了再……可没想到……没想到皇后娘娘还没修改完就……”小环也说不下去了,因为太过抑制自己的哭声,身体抖动得厉害。
这是长孙皇后生前采集历代后妃的事迹,并加以评注的评论集,上面历数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目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
唐太宗一边慢慢翻看小册子,一边流泪。他的眼前,不断浮现长孙皇后不同时期的样子。那时候,他们豆蔻年华,青梅竹马,互生好感;那时候,他们促膝而坐,情投意合,相谈甚欢;那时候,他们夫妇同心,南征北战,互相支持;那时候,他们相拥而泣,互为勉励,共享胜利……
一件件事,一个个场景,一句句话,全都清晰地出现在唐太宗的面前。唐太宗悲伤不已,身体先是激烈地抖动,随即就什么也不顾地号啕大哭起来。
“皇后啊!你走了,朕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你的劝谏了,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看不到你的相貌了啊!”
她的规谏,曾无数次成为他的力量,此刻,她去了,他的力量源泉也没有了。
唐太宗的号啕大哭,令整个殿堂都沉浸在了悲伤和痛苦中……
贞观十年十一月,长孙皇后被葬于昭陵。
虽然唐太宗在长孙皇后离世前曾答应过她,要对其薄葬,但到底他没能兑现这个承诺,而是下令修建了气势宏大的昭陵。不仅如此,虽然长孙皇后已经离世,可唐太宗依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怕她在昭陵孤单,令人在昭陵外修建了起舍,起舍里还派宫人入住。每天,宫人必须和长孙皇后在世时一样去问候、侍奉她(坟墓)。
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显然让朝臣觉得很是荒唐,可又不知该如何劝说,便推长孙无忌去劝。可当长孙无忌刚刚说出长孙皇后已经离世时,就被唐太宗不耐烦地打断了。
“你不要再说了!在朕心里,皇后没有死!一直都在!”
对自己的妹妹如此情深义重,长孙无忌还能说什么呢?无奈,大臣们只能任他那荒唐的举动持续下去,只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接受长孙皇后离世的现实。
可唐太宗似乎觉得这样也无法表达自己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又在宫里修建了一座塔,一座登上去便能看到昭陵的塔。对唐太宗来说,看到昭陵,也便能看到长孙皇后了。于是,他时常登塔眺望。
唐太宗因思念长孙皇后,无心理会朝政,朝臣很着急,魏征无法再忍下去了,决定找个机会让皇上清醒。一次,唐太宗又要登塔远眺昭陵,魏征自告奋勇前去陪同,唐太宗很是吃惊。他知道,自己登塔眺昭陵,朝臣议论者颇多,特别是魏征。不过他想,魏征确实该去,想当初,魏征无数次冒犯自己,均是因长孙皇后的说情,自己才放了魏征。也就是说,长孙皇后对魏征是有救命之恩的,他理应比其他朝臣更知道长孙皇后的好。
登塔是为了眺昭陵,眺昭陵是为了离长孙皇后近一点。因而,每每登塔时,唐太宗就显得迫不及待,似乎登上塔顶,他就能真的看到长孙皇后了。
“看到了吗?魏爱卿,你看到了吗?”唐太宗站在塔顶,看着昭陵,很是激动。
魏征自然知道唐太宗问他的是什么意思,但却假装不知道。
“陛下,臣眼神不好,什么也看不到,也不知陛下让臣看哪儿。”
唐太宗急了,一指昭陵方向说:“你怎么会看不到?就在那里,那么清楚,你怎么能看不到?是昭陵,朕说的是昭陵啊,是皇后住的地方,皇后就在那里,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