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盛世牡丹离世(第4/6页)

“说吧!不管什么事,朕都答应你!”

那一刻的唐太宗才意识到,自己是那么的无力,即便是天子又如何?他照样连自己最爱的女人都救不了。

长孙皇后笑了,她苍白的脸上,泛出一丝红晕来。

“第一件事,臣妾一生没做多少有益于天下的事,死后更不想浪费,希望陛下将臣妾薄葬,只需依山而葬,不用棺椁,不起坟墓,所用器物都用木、瓦制作,简朴送终。如此这般,便是陛下对臣妾最大的纪念了。”

长孙皇后说完,看着李世民,等着他的回应。

唐太宗双眼含泪,点了点头。

“第二件事,希望陛下能重新重用玄龄,玄龄一直跟着殿下,很忠诚,一直以来,不管陛下和他说了什么,他都能保守秘密,这样的人,殿下弃之不用太可惜了,也是朝廷的损失,陛下的损失。”

唐太宗没想到,此时的长孙皇后,竟然还想着朝廷大事。

原来,一直被唐太宗重用的房玄龄,几年前却不再被重用了,房玄龄在落寞之际,识趣地以身体不好为由,告老还乡了。此时听长孙皇后这么说,唐太宗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冷落了老臣,马上说:“皇后放心,朕即刻就让他官复原职。”

长孙皇后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还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长孙皇后的神情严肃起来,“不要重用外戚,千万不能让外戚干涉政治,臣妾的家族对国家并无多大功劳,却有缘与陛下结为姻亲,进而身价百倍。若想永远保持这个家族的清誉和声望,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臣妾的任何亲戚担任朝中要职,这是臣妾对陛下的最大要求。陛下一定要记住!一定!一定啊!”

长孙皇后接连说了几个“一定”,是她知道,三件事里,第三件事最重要,唐太宗也最难做到。因而,说这句话时,她的脸上全是焦虑。唐太宗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哗地流了下来。

“朕知道皇后的意思!朕知道皇后的心里只有朕,只有天下!朕明白,全都明白。皇后不用担心朕,也不用担心天下,朕……朕……”唐太宗哽咽起来,“朕……朕……朕不会让皇后离开朕的……”

唐太宗哽咽得说不下去。他想起每次他生病时,长孙皇后都会怀揣毒药丸,寸步不离地伺候他。而每当他病好后,长孙皇后揣在怀里的毒药丸又都被收了起来。有次他问长孙皇后为什么要这么做,长孙皇后说,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她绝对不会独活?

她不愿意失去他而独活,那么他呢?也不愿意失去她而独活啊!

“此刻,此刻朕只想和你一起去……”唐太宗说完,呜呜咽咽起抽泣起来。

那是男人在悲痛之极时才会发出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长孙皇后拼命摇头,她用尽全力,反手将唐太宗的手握在她的手里说:“陛下,陛下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臣妾只是个女人,只是陛下一个人的女人,而陛下却是大唐天子,是天下黎民百姓的陛下啊!陛下怎么能有为了一个女人而抛下全天下黎民百姓的想法呢?”

“皇后!”唐太宗叫了一声。

“陛下!”长孙皇后也叫了一声。

两个人含着泪,深情地看着对方……好久好久,长孙皇后才又说:“臣妾想和孩子们再说说话……”

皇子公主们,一个个地来到了长孙皇后的床榻边。

在对儿女们做了一番嘱咐后,长孙皇后依依不舍地将眼神从儿女们的脸上一一划过,最后又投在了唐太宗的脸上。

唐太宗紧紧握着长孙皇后的手,看着她像那燃烧殆尽的蜡烛,先是眼神黯淡下来,随即握着他的手变得越来越无力,直至松开,垂了下来……

“臣妾……走……了!”

随着拼尽全力的这一声,长孙皇后在立政殿撒手人寰。那年,她36岁。

第一百零六节 登塔看昭陵

(3)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被誉为盛世牡丹的长孙皇后,就这么不舍地离开了人世,华美的人生,就此落幕。长孙皇后的离世,不要说唐太宗,更不要说她的几个儿女,即便是后宫的妃嫔,朝廷的大臣,也都悲伤不已。

“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这样的皇后,怎么不让人留恋?

长孙皇后离世后,她的贴身侍女小环,第一时间捧着《女则》册子,跪在了唐太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