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慎刑和恤刑(第2/8页)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一位生性机敏、博览群书、善记忆,出生于相州洹水,在幽州总管府任职的张蕴古,见唐太宗真心实意重视谏言,也便辛辛苦苦地写了一本《大宝箴》(给唐太宗的一篇劝诫书),并不辞辛苦,从幽州来到长安,敬献给唐太宗李世民。
《大宝箴》上写道:
“是故要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不能以天下之力侍奉一人。
建宏丽宫殿于内廷,所居不过是一身容膝之地,那些昏庸的帝王不明此理,却用玉石装饰宫殿台榭,罗列着精细的美味食肴于眼前,但所食的不过是适口而已。那些心性迷乱的帝王不明此理,却使美酒满地,抛弃的糟粕堆积如山。
不要昧于政事,使自己昏暗。不要事事苛求,大小巨细都要一一明察。虽然冠冕上的垂旒遮蔽眼前,但要设法看出事物的底蕴。虽然黄色的棉球塞住耳朵,却要听细微的声音。
君主的权威可以让他任意地作威作福,但要做个圣明贤君却确实困难。君主主宰着天下百姓,身处在王公之上,各地贡品供他的需求,百官都听他的旨意。因此之故,恐惧之心日久会松弛,不正当的情欲日久会放纵。要知道大事起端于对小事的疏忽,祸患萌生在不能预期的地方。
不要说自己无所不知,居住于高位要倾听卑小臣民的诉说。不要说小错没有什么损害,多积小错便会酿成大祸。享乐不要过度,过度便会生出悲哀。情欲不可放纵,放纵便会酿成祸灾。
天下为公,这才会使君主有福同庆。”
……
这本针对帝王的《大宝箴》,内容切中时弊,言语犀利,用词精准,让唐太宗看了很是感动,不仅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还为未能及早发现这位有见地的人才而后悔。
“今日上朝,朕让你们看个东西。”一日上朝时,唐太宗冲殿内臣子说。
随即,张蕴古写的《大宝箴》就这么在众臣中来回传阅。
“写得好啊!切中要害!”
“确实好!虽然言辞尖刻,却句句在理!”
“这张蕴古是谁?”
……
朝堂上的众臣看着,窃窃私语着。龙椅上的唐太宗则默默看着朝臣,待他们看得差不多了才说:“文中说,‘居住于高位要倾听卑小臣民的诉说’。众爱卿说说,朕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回陛下,正是陛下的重视谏言,才会有张蕴古的《大宝箴》。”房玄龄反应最快,即刻说。
“可如张蕴古这样的人才,朕却只让他在幽州府做了一个小官吏,这难道不是朕的失职吗?”唐太宗说。
“回陛下,是臣失职!”杜如晦上前一步说,“臣没有尽到为陛下推荐人才的责任!”
杜如晦说着话就要下跪,却是一个踉跄,两旁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同时伸手去扶他,却被他拒绝了,坚决跪了下去。
“杜爱卿快快走身!杜爱卿身体不适,不必拘礼!”唐太宗大声说。
“谢主隆恩!”杜如晦慢慢起身。
众臣,甚至龙椅上的唐太宗都看出杜如晦脸色苍白,容颜憔悴。
杜如晦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有一段时间都无法上朝,这天他不管家人的劝阻,执意要上朝。这让众臣,特别是唐太宗很为他担心。
“陛下,是臣的失职!”房玄龄说完,看了一眼杜如晦说,“陛下信任臣和尚书大人(杜如晦),让臣和尚书大人为朝廷推荐人才,尚书大人因病没能尽责,可原谅,可臣未尽责任,不可原谅,请陛下降罪!”
唐太宗摇了摇头说:“你们二位不必愧疚,你们是朝廷功臣,朝廷那么多人才都来自于你们的推荐,你们已经尽责了。朕只是看到这篇《大宝箴》,高兴而已。”
唐太宗说完,停了一下又说:“朕想任张蕴古做执掌全国刑狱的大理寺丞。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皇上圣明!”
众臣齐声说。
于是,张蕴古因一本《大宝箴》,从幽州府的一个小官吏,来到了长安,做了大理寺丞。
然而,就在张蕴古准备将满腔热血贡献给国家,以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时,灾难来了。
俗话说,“福兮祸所优,祸兮福所倚”。张蕴古怎么也不可能想到,仅仅只过了三年,皇上对他的提拔,竟然会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