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厉行节俭,君行仁政(第3/8页)
吴公公刚刚在跟着唐太宗后面踱步的时候,已经在想这事了,便说:“大家,奴才觉得,洛阳是大家的福地,如果大家的行宫建在那里……”
“好!深得朕意!深得朕意啊!”唐太宗高兴地说,“都说你善解朕意!果然!果然!有赏!有赏!”
“谢主隆恩!”吴公公急忙跪下谢恩。
洛阳对唐太宗来说,确实意义不凡。曾经,他率唐军收复洛阳取得大胜后,得到了“天策上将”之称,之后,他又差点儿去洛阳建“天子旌旗”。甚至在“玄武门之变”时,他也有政变失败,退去洛阳建政权的想法。
“洛阳是个好地方啊!”唐太宗禁不住又说。
唐太宗一直将洛阳看成自己的福地,能在洛阳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洛阳宫,不仅可以用于休闲度假,还可彰显大唐的实力,两全其美。
这么一想,第二日,唐太宗便诏令征调兵众,去洛阳修建行宫,还称不久他要游幸东都(洛阳)。
唐太宗这个诏令下了后,朝臣中大多数人都觉得很正常,甚至有不少觉得早该如此,就连谏议大臣魏征和戴胄都没说什么,可有个人却上书唐太宗,提出了反对意见,甚至还列出五条反对理由。
“我觉得,秦始皇凭借周朝衰微,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准备传给子孙万代,却到他儿子手里就灭亡的原因,是满足嗜好追求欲望,以至于违背天理伤害人民。百姓承受不了,只应厉行节俭,减轻赋税,以身作则,才能天下太平。如今游幸东都的时间还没定,但却大兴土木,这样一来,外戚亲王到了封地后,也会修建官府宅邸,派收捐税征调劳役不断,这必将使百姓疲惫失望,这是不行原因之一;陛下之前平定东都时,曾把宽广的宫殿当作警戒都拆毁了,天下因此人心归向,齐声颂扬。怎能从厌恶奢侈浪费到喜好华丽富贵呢?这是不行原因之二;陛下常说游幸不是当务之急,是白白耗费财物。现在国库的存粮不够两年食用,却要兴建陪都的工程必将招致怨恨,这是不行的原因之三;百姓在遭受战乱流离之后,财物已经耗尽,虽然蒙恩再生,情绪还没稳定,怎能营建还没有游幸的陪都,重新耗费他们的人力财力?这是不行原因之四;汉高祖准备建都洛阳,娄敬一番劝谏,当天就动身到了长安。并不是不明白洛阳地处中原,交通方便人口集中,但是地势赶不上关中有利,就不敢追求安乐。臣想陛下消除隋朝陋习,时间还不长,怎能巡幸东都让民心动荡?这是不行原因之五。
臣曾亲眼见过隋朝建造宫殿,到豫章县采伐木材,两千人拖一根木头,用铁做车毂,走不到几里路,车毂就损坏了,另外有几百人带上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了三十里路。一根木头的耗费已达几十万个日工,推算一下其他各项就可知耗费何等巨大了。从前阿房宫建成了,秦朝就垮台了;章华台建成了,楚灵王的称霸企图也就破产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分崩离析了。如今百姓的人力财力还没赶上隋朝,却驱使伤残百姓沿袭隋朝的弊端,臣怕陛下的过失会比炀帝还严重啊!”
谁这么大胆,敢这么尖锐地提五条反对意见呢?是张玄素。
唐太宗看到张玄素的这篇奏章时,气得肺都快要炸了。心想,朕堂堂一个大唐天子,只是想修一个行宫,竟然遭来你这么多的反对理由,还说什么修建这样的宫殿费时费力又费钱,没有任何意义。怎么会没有意义?朕视察民情,怎么会没有意义?还说有修建宫殿的银两,不如用来给老百姓谋福利。朕这个大唐皇帝,竟然连修建个宫殿,都被你认为不应该。为百姓谋福利重要,难道给朕修行宫就不重要了?朕是天子,难道还需你一个小小的臣子提醒朕,应该把银两用于给百姓谋福利吗?再说了,朕难道没给百姓谋福利吗?什么还说朕如果修了行宫,过失会比隋炀帝还大。朕是谁?是盛世天子,怎么能把朕和一个亡国之君相提并论呢?莫非一个盛世天子,因修建个行宫,就被你说成不如亡国之君了。
唐太宗越琢磨越生气,越琢磨越觉得写此奏章的人是“大不敬”,是叛逆。
“来人啊!把那个张玄素……”唐太宗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毕竟“群策群力,群臣共治”是他自己提出的,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臣写了反对意见就抓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