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另类反贪腐(第5/7页)

其实,魏征和戴胄也觉得判得太重了,有违《唐律》,可这么做,如果真能刹住贪污腐败这股歪风邪气也好。

唐太宗或许是太生气,也或许是太为自己“钓贪腐”的“试赂”招数得意,竟然不自觉地说了出来。

“一个上州长史,朕只是找人稍去试探,结果他就没有丝毫推辞地收下了财物。你们每个人都好好想一想,如果你们也遇到一个向你们行贿的,你们会怎么做?会不会也像这鲁一明一样,接受贿赂?”

众臣一听,除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外,全都一片愕然。就在这时,民部尚书,已80岁高龄的裴矩上前一步,大声说:“陛下,此人受贿虽然该杀,可陛下抓住此人受贿的做法有违导德齐礼的古训!”

唐太宗一怔,这才想起自己说出了“试赂”来,心里懊恼不已,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厉声道:“裴爱卿,朕问你,身为朝廷命官却收受贿赂,这算不算违背古训呢?”

裴矩毫不示弱,继续道:“陛下派人试探,有故意陷害别人之嫌!”

唐太宗一时之间有些语塞。虽然裴矩说他有“陷害”大臣之嫌让他很不舒服,可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唐太宗不得不将眼神看向长孙无忌。他想让长孙无忌站出来驳斥裴矩,替自己解围,可长孙无忌却低着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这件事和他完全无关。

“好你个无忌,你出的馊主意,倒让朕背‘陷害’大臣之嫌!”唐太宗心里说,正要点长孙无忌的名,最后又作罢了,心想,自己若这么做了,岂不是让长孙无忌成了“陷害”大臣的小人?

唐太宗不安起来,再看魏征,发现他挺直身站在那里,平视着前方。他想,如果裴矩不站出来说这番,想必魏征或戴胄也会说出这番话来。谁料刚想到戴胄,戴胄就说话了。

“陛下!”戴胄说,“裴大人所言极是,陛下不该‘试贿’,因而,虽然这鲁一明受贿罪不可赦,却也罪不至死!”

唐太宗尴尬之极。

突然,他放声大笑道:“好!裴爱卿能当廷诤谏,朕甚是欣慰。朕此次本想借这件事,重判收贿者,除了要告诫大家外,还想试探试探你们是否敢诤谏,好!好!以前只有魏爱卿和戴爱卿敢于诤言,如今又多了一个裴爱卿,好啊!好!朕很欣慰,欣慰啊!以后你们若能事事如此,天下又何愁不治?”

最后,鲁一明以改职告终。而唐太宗的“试赂”也没能再执行下去。不过,虽然鲁一明最后没被处死,但这件事对地方官员的贪腐却起到了极大的震慑力,让那些有贪腐行为的官吏也收敛了很多。

强大的制度约束让贪腐者没有藏身之地,从根本上铲除了贪污赖以滋生的土壤,成了唐太宗整治官吏贪腐的重要手段,然而,不久后,又有人以身试法了,此人还是皇亲国戚……

第九十四节 “温柔”肃贪

(3)

上州长史鲁一明被唐太宗的“试赂”现了原形,被革了职。可就在唐太宗以为鲁一明的落马会让部分有贪腐想法的官吏收手的时候,又有人贪腐了,而且所收贿赂比鲁一明多了十倍。

这个受贿者是谁呢?就是长孙顺德,左骁卫大将军。他不是被“钓”上来的,而是被举报的。

“举报贪腐者有赏。”“举报贪腐者朕替举报者保密”,正是唐太宗的这些措施,让举报者放心大胆地举报了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时便一直跟随,是唐太宗最可信赖的大将之一,而又由于他是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堂叔,所以与皇室的关系又更近一步。或许正是因这双重的关系,才让他无所顾忌,即便知道唐太宗对官吏贪腐的整治力度很大,也知法犯法。

长孙顺德所收的贿赂折算下来,相当于绸绢十匹。

受贿一匹的鲁一明,差点儿被唐太宗判了死刑,那受贿十匹的长孙顺德,又该怎么处置呢?按理说“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他长孙顺德即便不是王子,也是皇亲国戚,应该按《唐律》执行,可唐太宗却犹豫了。

按《唐律》,若重判的话,真该判处死刑,可长孙顺德是重臣,还是建唐元老级人物,还是皇亲国戚……从感情上来说,他不愿意处死长孙顺德,可如果不严厉处置长孙顺德,他又要如何震慑重臣呢?